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帝國廢墟中重寫歷史


  印度學者潘卡吉.米什拉 (Pankaj Mishra) 寫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From the Ruins of Empire"是二○一二年「經濟學人」選出的年度最佳圖書,雜誌還稱他為著名思想家,作家薩依德(Edward Said)的繼承者,認為他把不同的視點帶進政治、文化論述中,跟西方主流想法不同。米什拉是否當得起Said繼承者的大名或許不同人有不同意見,但「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倒真是貨真價實的好書,觀點、視角新鮮之餘又有大量小說般的細微史實叙述。更重要的是米什拉把論述的重心從西方列強轉到中國、印度、埃及、奧圖曼(Ottoman Empire)等幾個二十世紀初已衰敗的帝國,借用在文化而不是政治上起作用的人物如梁啟超、泰戈爾還有被稱為伊斯蘭革命理論教父的哲馬魯丁.阿富汗尼。在撰寫近、現代史及帝國衰落時,大概沒有多少人拿他們當成要角,借他們的經歷,想法述說西方對老大帝國的影響。單是這樣的論述已教人眼前一亮,可書中還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映襯西方的橫蠻與東方的無力。
  一九一九年一次大戰結束,戰勝的英、美、法、意等國召開巴黎和會處理戰爭與和平,版圖與利益重劃等問題。由於美國總統威爾遜高舉包括民族自決的十四點方案出席和會,一眾小國及被壓迫得透不過氣的東方古老大國的政府、民間代表都拼命趕到巴黎,希望爭取發言機會,為建立平等的國際新秩序出一分力。一位朝鮮反日民族主義領袖朴將軍受國內同志委託到巴黎出席和會,他沿着西伯利亞鐵路前進,好不容易到達巴黎時和會已開完,朴將軍想提出的朝鮮獨立問題則被日本壓下了。
  還有那位越南國父胡志明(當時名叫阮愛國)。和會期間他正在巴黎街頭掙扎過活。得悉威爾遜的十四點主張後胡志明認為要向威爾遜陳情,爭取他支持越南人自決,擺脫法國統治。胡志明為了見他還特地租了禮服。結果,胡志明根本接近不了會場,更不要說向美國總統陳情。 作為中國代表團顧問的梁啟超運氣好一點,至少算是參加了和會。可是,真正重要的列强會議還是留給西方大國及日本,中國只能跟希臘,邏羅一起在門外等候四巨頭 及日本發落!
  書還有一點很值得一提,那就是對一九○四至○五年日俄戰爭的重視。過去不管看中國人或西方寫的歷史都不太把日俄戰爭放在心上。中國史家認為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決戰,實在欺人太甚。西方則把戰爭看成俄國革命的觸發點,是羅曼諾夫王朝走向滅亡的催化劑。可在米什拉筆下,日俄戰爭在亞洲、非洲、回教世界點燃起反帝反殖的希望,因為日俄戰爭顯示,西方大國是可以被後進小國打敗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因消息而帶着學生在校園展開勝利遊行,孫中山乘船經過蘇伊士運河時受到阿拉伯搬運工人祝賀(誤認他是日本人),現代土耳其之父Mustafa Kemal也以此為由大力推動土耳其人拿日本作榜樣!這些描述在大部份史書都找不到,也令人深深感到過去百多年的世界史有很多面向需要重新認識,需要重新論述。
事實上隨着中國、印度以至土耳其重新崛起,或至少能躋身大國俱樂部,不需再受西方大國控制,世界以至各國近現代史的論述也許需要更多新的視點、新的說故事方式,包括更多過往被忽略的人和事,包括一些過去沒有聯繫起來的國家與地區。事實上二十世紀初期,全球化程度已相當高,世界不同地方特別是城市透過電報、電話、輪船、火車已拉得相當接近,即使不像現時那樣實時同步接收訊息,也至少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對重大的國際事件、問題其實都有反應,只是佔主導的西方學者沒有在意,又或是因為語言、文化或資料蒐集有困難而被人忽略而已。
  既然世界不同地方、城市百多年前已聯繫在一起,他們對國際戰爭、對重大社會經濟震盪如二九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肯定有不同反應,肯定有跟西方不同的想法與見解。把當時落敗國精英及政府的情況勾劃出來,對了解他們近幾十年跟西方的恩怨情仇肯定有重大幫助。從「帝國廢墟中崛起」是個很好的起步點。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石垣牛與神戶牛


  不算是牛痴,可到了冲繩總不能不試一下名聞飲食界的石垣牛吧!結果,五天之內吃了兩次,第一次是石垣牛肉做的漢堡扒,另一次是鐵板燒。
  怎麼說好呢?不能說不好吃,牛肉質感鬆化,肉味也頗濃郁,配上冰凍的Orion啤酒實在不錯,難怪能成為冲繩美食首選。但不知怎地每吃一片就只是吃了一片,沒有太多餘韻,沒有那份追着吃的衝動,總像有點美中不足。 
  記得兩年前到神戶跑馬拉松,順利完成後決定獎勵自己,來一客天下聞名的神戶牛。吃的地方不算講究,不過是附設在二星酒店的餐廳(雙腿太累不想四處走)。坐下點了一客神戶牛鐵板燒後,看見廚師神色登時嚴肅起來,慎重八分的從特藏的廚櫃拿出一條佈滿大理石般紋理的牛柳條,小心翼翼切了一條,再細分成幾個牛立方,然後開始在鐵板上煎起來。
  很快,牛粒的油份逐漸滲出,肉香開始撲鼻,登時教人食指大動。 到廚師把煎好的牛粒放到小碟,禁不住第一時間放到口中。那份鬆化,那種油香真是滿口豐腴,齒頰留香;最厲害的是一口吃過立時想吃第二口,第二口吃過就想吃第三口,根本不想停,也停不下來。石垣牛身上暫時好像找不到這種回味追吃的 desire。
  也許下一回到冲繩跑馬拉松後該再吃石垣牛,看看捱過四十二公里後吃的牛肉是否特別好味! 

2014年3月26日星期三

訪「鋼鐵風暴」風眼

早就想到沖繩走一趟,只不知是甚麼原因一直躭擱着,到最近總算成行。
  想到沖繩倒不是為了它的陽光與海灘(儘管很著名),何況三月的沖繩晚間還要穿 jacket ,在海灘還得吃東北風(今天也吃了一點)呢!到沖繩主要是想看看二戰的痕跡,看看那場被日本人稱為鋼鐵風暴(Typhoon of Steel)的沖繩殲滅戰戰場。
  先在沖繩南部一個叫系滿的地方轉了一圈,又在「摩文仁之丘」這個最後據點的岩洞走走看看了好一會。只覺得到那個階段日軍高層已經失心瘋了,非但輕賤士兵的生命,平民的生命更是視如草介,犧牲幾萬人換取多一、兩天時間也在所不惜。
  簡單來說,沖繩南部地勢平坦之餘又無險可守,連像越南那樣的森林也沒有,只有不到一百米的小丘和矮短的灌木林,美軍轟炸機固然可以輕易瞄準射殺任何活動的目標,坦克、軍車及配備噴火槍的裝甲車也可以長驅直進腹地,包圍彈盡糧絕的守軍。在這樣的劣勢下不讓士兵投降跟送他們上屠場被殺毫無分別。
  最可恥的是連平民、學生也不放過。敗退的軍官不僅禁止士兵投降,還哄騙、威逼那些支援軍隊撤退的無辜平民集體自殺,又或逼他們走出避難的山洞找清水及打探消息。毫無戰地經驗的平民走出岩洞跟自殺無異,即使沒被美軍殺,沒帶眼的炮彈、炸彈也可以輕易奪走他們的生命。
  能躲在洞裏也不好過,狹少的地方擠上成千上百人,塞息死的、病死的不知凡幾。接近發狂的士兵更會因孩子嚎哭把他扼死。四分一沖繩人口就在受盡折騰後灰飛煙滅!
  忽然想,實在該叫那個一心擴軍的安倍晉三來沖繩岩洞走一趟。

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

「街馬」路上的色士風

  遇到貴人,最後一刻可以參加昨天的「全城街馬」,除了感激還是感激。天氣好得沒話說,三月下旬居然乾爽的像初冬那樣,跑起來一點不吃力,難怪跑友TC跑出46分的好時間,我50分鐘左右完成也算不賴。
  第一次在市區搞長跑實際上還是在鬧市邊緣地帶跑,沒有穿越人來人往的住宅或商業區,只能在周日有點冷清的九龍灣工貿區內穿梭,始終少了點人氣,大概管秩序、安全的部門覺得不能有風險吧。希望日後的「街馬」能以彌敦道、上海街、英皇道等大街作跑道
  路線有點美中不足,沿路的氣氛及姿采卻比本地傳統賽事包括渣馬豐富,除了打氣的「粉絲」落力叫喊外,賽道上還有不同的表演。有穿整齊黑禮服的四重奏樂隊在白色帳篷下奏樂,有鼓手節奏感十足的percussion。還有兩個年青「色士風」樂手在九龍灣行人天橋上吹奏「志明與春嬌」主題音樂,讓跑手想到余文樂跟楊千嬅在天橋摸底「抄牌」的溫馨片段。他們還把那個抵死的電郵地址:armchannel@ymail.com貼在天花,教跑得有點喘氣的我禁不住會心微笑。
  賽事的嘉年華會好些擺設、陳列很花心思,設有計時牌讓跑手拍下成績照,有趣緻的怪獸襲觀塘backdrop可以取景。龍友跑手、Facebook跑手不愁沒有好相可post。
  長跑是鍛練,但也可弄的樂趣盎然,好玩多fun。下回大家(包括跑手)再relax點,少點拘謹狷介,「街馬」比賽完全可以像嘉年華會。希望我的Saxophone技藝可以進步多一點,下次街馬也佔一個角落,吹奏幾支首本名曲(只識幾首)為跑手打氣。

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

沖繩初體驗


  來冲繩走一趟才知道美軍的厲害,明白為何他們成為地上最強。 
  不是因為見識了他們在島上的幾個大軍事基地如嘉手納或普天間,而是因為美軍訓練非常勤力又頻密,清晨七時多戰機就成雙成對在頭頂飛過,那種又尖又急的引擎聲比鬧鐘更管用。美軍機師不住晨操晚練,勝過其他國家空軍實在很合理! 
  好,玩笑開完了。都怪自己對冲繩這個地方不了解,來之前又集中看歷史及二戰末期冲繩血戰的資料,對戰機操練的事沒有放在心上,自然被突如其來的低飛戰機引擎聲嚇醒。 
  除了戰機噪音,對沖繩的第一印象是島的感覺以及建築物跟台灣非常相近。若果把所有日語的商店名牌、路牌遮蓋,再換上繁體漢字,肯定會誤會自己是走在台北市郊如淡水之類的社區。簡單來說就是佈滿幾層樓高的樓房,規劃不齊整的街道,小商號、小攤販林立,「連鎖名店」則沒有幾家。這不是一派台灣小鎮風情麼?
  也許你會說,台灣被日本統治了近七十年,冲繩則是日本領土,兩地有相似之處實在不奇怪。實情是,冲繩島上原來的樓房包括古建築早在二戰中摧毀淨盡,地貌、樹林也在美軍強大火力下變了臉,二次大戰後還有二十七年由美國佔領。台灣則自四五年後由中國接收管治。兩個地方分開的時間比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到今天卻面貌相近,玄機在那裏,實在是個有趣問題,值得好好想想。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

「街馬」好fun


  很遺憾這個星期在觀塘搞的「全城街馬」 參加不了,只能眼睜睜看着五千個幸運跑 友在人氣十足的觀塘街道接受歡呼聲、笑聲、甚或是噓聲的洗禮。 
  不是專業跑手,倒算是資深市民跑手,參加過不少本地長跑賽事:天水圍 10k,西貢大網仔的15k 挑戰賽,大尾篤半馬 拉松,當然還有三橋三隧渣馬。這些賽事有一個共 同的特點或缺點,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跑,除了身水身汗,氣喘如牛(少數精 英例外)的跑手外,,基本上沒有別人,沒有打氣的家人、路人或觀眾。大家就像苦行僧那樣努力跑完全程,拿回行李,再靜悄悄的回家,不帶半點感情或興奮。
  可長跑不必像苦行,賽事完全可以充滿趣味fun味的,只要加點創意,少點清規戒律就好了。最近到挪威 Tromso 跑「極光半馬」,開賽前幾百人在營火旁邊一 起跟着強勁音樂做熱身拉筋,果真能頂着零度下的寒意,令人未開跑就充滿力量,即使地面間有滑冰也能做出好時間。
  日本的馬拉松及長跑賽就不用說了。單是穿梭古城京都街頭已難能可貴,沿街站滿打氣人群的熱鬧情況更教人精神百倍,忘卻疲累。大會及沿途民眾端出來的食物之多及豐富更教人暖在心頭,飽在在肚腹,真是「跑道的盛筵」。
  星期天在觀塘的「全城街馬」能走出荒野,奔向鬧巿是個好開始。至少少點苦行味,添了點人氣,家人朋友打氣也容易得多,熱情得多。真可惜,報名太遲。希望在下次 吧!

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

「舊同學」•新報紙


  蘋果舊「同學」聚頭,除了八卦舊事,聽聽老戰友狀況外,自然要交流一下各人的新動向。坐擁價值八百萬書房的鬍鬚老總除了買書唸書外,據說愛上了在西環的巷弄尋找舊物舊事,吃個一盅兩件,好不快活。攝影大師繼續優悠,冷眼看世界。澳門朋友成了通渠大王,搞高科技環保產業。 最有趣的消息是好幾個「舊同學」準備加盟由神秘資金搞的新報章。
  先不管新報章是否有政治任務,單是有人這麼「勇」敢逆潮流而上,搞份有紙有墨的報紙讓快變成一潭死水的報行有點生氣,令行家有工可轉,不被「老細」睇死更是一大得政。老實說,上班族最怕陷身夕陽行業,留也不是,走又無處容身,說徬徨無奈也真徬徨無奈得很。
  過去幾年報章快將死亡的說法聽得多,再加上美國多家大報如華盛頓郵報賣盤縮皮,實在教人感到報紙時日無多。現在有人要在報界大展拳腳,即使只看成一個扒逆水的實驗,看看名符其實的報紙(不是網報)還有沒有轉寰的餘地也很不錯。
  話得說回來,大名鼎鼎的Newsweek(新聞周刊)二零一二年底停止出版實物雜誌,改為純網上版,一度成為矚目新聞,並加深了紙媒必死的印像。才不過一年,財團IBT Media 又宣佈Newsweek重出印刷版,因為單靠賣書的收入仍有可為。要是Newsweek及新報章都能成功站穩陣腳,印刷媒體可能命不該絕也說不定。 

2014年3月18日星期二

大馬無能 東盟無力


  馬航客機失踪一星期後馬來西亞政府終於宣佈客機不是發生意外,而是被懂開飛機的人故意轉向飛到其他地方,而且持續飛了七個小時。以航距計算,要是沒有發生意外,這架馬航客機有能力飛到哈薩克等中亞地區。客機事故最後如何收科,失踪謎團何時解開恐怕誰也說不準,但事故充份反映成立超過四十年的東盟猶如一盤散沙,沒有任何統籌協調能力,必需倚賴東盟以外的強國特別是美國介入才能理清亂局,真正開展調查、搜救工作,追回平白浪費了的一個星期。
  就像北約、歐盟等地區軍事或經濟聯盟一般,東盟的成立跟冷戰有密切關係。六十年代中共產主義力量向東南亞挺進,原來是區內警察的英國已全面撤走,美國則在世界各地疲於奔命,未能確保東南亞多個非共產國家包括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免受威脅。這幾個國家便決定組成聯盟,希望在政治、道義上互相呼應,至少增添一種象徵性的威嚇力。美國及其他前殖民強權也樂於看到他們走在一起。
  問題是東盟各國在經濟上互相競爭多於互補,政治上則各有懷抱,軍事上更是各自為政,比日漸一體化的歐洲大為落後,跟早已形成統一指揮體系的北約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經濟上泰國、大馬及印尼都力爭外資建立本身的工業體系,被大國如美國、日本、中國牽着鼻子走。政治上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向美國靠攏,馬來西亞既不喜美國也提防中國,泰國倒過來則希望左右逢源,既爭取美援,又大搞跟中國的友好關係。
  到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加入情況更為複雜。越南對中國處處設防,柬埔寨則是中國在東盟最忠實的盟友,緬甸如何轉變,如何在中、美、日間迴旋更不易猜度。結果是,東盟十國在大部份涉及區內的重大問題上都難以達成共同立場,在區域協作上也交白卷。
  以南海主權爭議為例,這大片海洋誰主浮沉對大部份東盟成員都有重大影響,若果中國宣稱的領海範圍落實,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以至印尼將首當其衝,登時面對強鄰從海路壓境的危機。像這樣重大的安全威脅,東盟本身理應達成一致立場,集體向中國交涉,又或聯合拉攏其他強國如美、日作後盾,以應付北京的巨大壓力。可惜不管是外長會議或元首峯會都沒有任何成果,甚至連南海主權共同聲明也在中國幕後發功下胎死腹中,令成員國只能獨自跟中國交涉,陷於相當不利的位置。
  而今次馬航客機出事搜救行動之「論盡」、差劣、無組織及協調不清楚顯示成員國連基本互信也缺乏。試想想馬來西亞軍方其實早在意外後兩、三天已發覺飛機航線有可能出問題,未必像原來預計那樣在越南對開海域出事。但大馬政府及軍方一直沒有分享有關資料,令越南及其他成員國的海空軍白走幾趟。此外,整個搜救行動完全各自為政,大馬有大馬自己的計劃,越南也有自己的做法,自行設立搜索範圍。這樣的雜亂無章反映成員國連起碼的聯合救援計劃、部署都沒有,出事後只能自己顧自己。
  東盟既沒有共同政治立場,也沒有事務性或專業合作,這個區域組織究竟有甚麼實質內容與意義呢?

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克里米亞公投帶來的是流血


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是流血
   這個星期天,名義上仍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將會舉行全民投票,決定半島是留在烏克蘭還是改投俄羅斯聯邦。雖然現時仍未投下一張票,任誰都可以斷言,投票結果必然是一面倒贊成加入俄羅斯聯邦,斬斷跟烏克蘭的關係。這樣的結果將進一步加強強人普京的籌碼,令美國、歐盟更進退維谷。 
  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對克里米亞半島公投進退兩難除了因為俄軍早着先鞭,趁烏克蘭力弱把「生米煮成熟飯」外,民族自決這個原則本來就是美國人提出來的,是一次大戰後威爾遜總統十四點和平建議的核心,西方大國從原則上不易反對克里米亞的公投。
  著名歷史學者Margaret Macmillan 年前寫的大部頭著作"Paris 1919" -- Six Months that Changed the World"詳細描述了一次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的盛況,當中有章節特別談到威爾遜及他的十四點方案如何在歐洲弱少國家及民族中廣泛流傳,成為他們的最大盼望,並令威爾遜被視為大救星,四處都受到英雄式歡迎。威爾遜雖未竟全功,但民族自決原則已深深烙印在歐洲人以至其他後進國的腦海中,成為誰也不能抗拒的至高原則。往後近一百年,有人拿這個原則來拆解古老帝國,重劃彊界;更有人以此挑動民族矛盾以達成個人野心,由此而引發的流血衝突、戰爭一百年來都停不了,今次克里米亞半島公決、烏克蘭可能出現的亂局在某種意義下仍然是一次大戰後民族國家重組,民族重劃版圖的延續。 
  1919年巴黎和會後德國被切割以壯大波蘭、捷克等新興國家,奧匈帝國被肢解成不同民族國家,俄羅斯、土耳其帝國的版圖也被重劃,不少俄羅斯人變成別國的公民。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要重振雄風,便拿被逼散居中、東歐各國的日耳曼人做文章,先「併合」奧地利,吞併捷克,再進侵波蘭,引發二次大戰。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大家以為歐洲從此安享太平。誰知一戰後重劃版圖的幽靈重訪,繼承了土耳其帝國歐洲大部份領土的南斯拉夫守不住一個多民族聯邦,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科奈沃都高舉民族自決的旗幟團結族人,排斥非我族類,結果令南斯拉夫變成恐怖戰場。其中波斯尼亞更出現種族滅絕屠殺,塞族波斯尼亞人借塞爾維亞支持大肆殺害波斯尼亞回教徒,Serbenica發現的千人亂葬崗就令舉世震驚。直到今天,這片土地仍未真正享受和平。 
  前蘇聯瓦解,由此而分裂出來的新國家同樣免不了重劃版圖的陣痛。車臣分離主義,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跟今次烏克蘭內亂同樣是一戰後重劃版圖的延長版,會如何分裂重組下去,會不會再用更多鮮血劃下去實在令人擔心。試想想一旦克里米亞半島投向俄羅斯,烏克蘭東部俄人聚居的城市大有可能步克里米亞後塵,希望爭取更大自治權甚或是併入俄羅斯,但同樣居於這些城市的烏克蘭人、韃靼人卻肯定不願接受,隨時在烏克蘭支持下自行組織起來反抗,就像九十年代血腥的南斯拉夫內戰一樣。問題是俄羅斯是核大國,烏克蘭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各自叫陣的話,情勢極可能比南斯拉夫惡劣得多,殺傷力大得多。 
  星期天的克里米亞公投,帶來的可能是連年腥風血雨。

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

騰訊見$300


   騰訊今天會創新高嗎?這個其實不是問題,而是一個感嘆。感嘆的是早在三百多元一股時已想買騰訊,只是覺得它價錢稍貴,跟盈利有點不對稱,想等一下。等的結果是,它從三百多元很快升到四百多元;三百多元嫌貴,突破四百元自然覺得更不值搏。就這樣眼巴巴的看着它從三百多元一口氣殺上六百多元,創新高的日子比回落調整的日子多;有市場人士還說,騰訊升破一千元指日可待。
以騰訊一年的升勢來看,以一隻在任何價錢買入都賺錢的股票來看,誰敢說它不能達到千元的目標價呢?只是對我來說,三百多元的騰訊貴,一千元更是超乎想像的貴,實在「買唔落手」。
這樣想法倒不是鬥氣或不服輸,而是受股神畢菲特的影響,特別是每年追看他寫給巴郡(Berkshire Hathaway)股東的信,聽股神談投資心得,很難不被他說服,對那些當炒、熱炒股敬而遠之,深怕是高追陷阱。今年他「給股東的信」再分享投資的「dos and don'ts」。其中有兩條真的說到心坎裏。其一是: When promised quick profits, respond with a quick “no.”(對可以短炒賺快錢的建議說不)。其二是: a given asset has appreciated in the recent past is never a reason to buy it (股票價格持續上升絕不是購入的理由)。的確,隨街跳的「蛤乸」是沒有的。長升長有,「有買貴冇買錯」的必賺投資也是沒有的。從科網泡沫、樓市泡沫往績來看,出現類似神話,出現「天比高」現像時總是泡沫爆破的前夜,還是忍手吧!
騰訊何時回落到三百元樓下呢?

(原刋都市日報)

2014年3月11日星期二

筍工

  聽過人稱西方珠(譚惠珠)向北京領導滙報工作後才知道,人大代表是當世最好做的筍工。下回人大「選舉」一定要鼓勵各色人等踴躍參與,好分一杯羹。
  這樣說絕沒有任何訕笑的意味,是真心誠意的羨慕。為甚麼這樣說呢?據說,北大人在今次人大會議上公開要求愛國愛港陣營要多發聲,要爭奪話語權,以免在香港輿論陣地失利。作為港區人大代表團團長的珠姐自然不敢怠慢,立時把過去一年港區人大如何賣力推銷國家大政方針的工作清單一一向領導介紹。不看清單猶自可,一看實在只有佩服的餘地。珠姐所說的工作包括:與明報「協作」在該報網上論壇投稿,出席亞視「把酒當歌」以釋放支持特區政府的正能量、出席學校國情教育講座等。
  明報網上的「神州論壇」有多人點擊率不好說,從一般文章只有幾十個like來看,數目比「高登」等相差甚遠。若果在「神州論壇」寫寫稿已算報效國家,發揮輿論導航作用,那一些在高登熱議國事港事的「巴打」發揮的正能量更大,更應向領導邀功。
  至於把參加「把酒當歌」當功績同樣令人「o 」咀。這個亞視節目經常零點收視,除了在轉台過程中唔覺意發現外,基本上沒有甚麼人看過。要是這樣也算發放正能量挺政府,那在下跟酒友在威士忌吧吹水肯定更有益有建設性,至少肯定有幾個聽眾!
  珠姐拿這樣又呃又氹的成績單給領導居然能過關,人大代表這份工真筍!

(原載都市日報)

2014年3月7日星期五

樹仁與「茂里」


  樹仁大學創辦人鍾期榮博士走了,她和樹仁那份堅持我走我路的獨立性,讓香港保留了一所不受教育官僚主導的私立大學。
樹仁不是第一所學人辦的私立學院,比它名頭大、規模大的有不少。未合體成中大前的新亞書院,奠基於教會的浸會學院,還有嶺南學院都赫赫有名,規模相當。但在政府及最高官僚「利誘」下,一家家書院被納入政府的大學體系內,逐步失去了自主權和獨立性,辦甚麼學科學系都由教育官僚按人力規劃作主,甚至向來引以為傲的四年制也守不住,變作千頭一面的三年制。只有鍾期榮博士任校長的樹仁特立獨行,沒有受官僚利誘或嚇倒,堅持獨立辦學,堅持四年制。
獨立的路不好走。少了政府的大水喉自然捉襟見肘,不校舍、設備、開辦的課程類別都得張就,爭取師資也很困難。還好,鍾博士跟丈夫胡鴻烈熬過了,看到樹仁正名為大學,更看到拿公帑的七家大學跟樹仁看齊重回四年制。
不是樹仁的師生,對樹仁卻有些過癮的回憶。話說當年中學畢業後有同學進了樹仁唸會計,後來同學聚會他開口埋口稱我們為「茂里」,還一臉戲謔的笑意。那些年還是周潤發演電視劇的時候,他的那句「木咀」才是風行的口頭禪,老同學為何以「茂里」相稱實在摸不着頭腦。
後來聽他說,樹仁校舍(舊校)座落灣仔「萬茂里」,成千上萬人天天往那兒擠,不是活脫脫有萬個「茂里」嗎?
老同學的解說是否屬實無從稽考,萬茂里也面目全非,可從樹仁畢業的數以萬計「茂里」已成社會的中堅份子。鍾期榮博士肯定為培養了這許多「茂里」驕傲。

(原載都市日報)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老友保重


  星期天參加「反暴力撐新聞自由」遊行的時候收到一個加拿大來的"Whatsapp",是移民多年的老朋友、舊行家傳來的。訊息很簡單,只有「老友保重」四個字,再加一個感嘆號。朋友說在異地看遊行直播,發現了我的踪跡,特意來app問候打氣。 
「老友保重」四個字平日稀鬆平常,對遠方的朋友更是常用得很。可在劉進圖兄無辜被襲的此時此刻,這「老友保重」幾個字卻有點沉重,因為威脅不再是口頭上的,甚至不再是經濟金錢上的,而是有血有肉和攞命的。 
  當然不知道行兇者,策劃者是誰,知道的是他們籌劃周詳,部署周密,足以殺任何人一個措手不及。外出吃早餐喝個咖啡就可以身受六刀,倒在血泊中;也許獨自在河畔練跑遇到的是一頓毒打,保重二字真不知如何談起。 
  聽說有行家的身邊人已在或明或暗抱怨擔驚受怕,深恐還有其他記者受襲。有行家已改變生活習慣如跑步路線以防不測。一些圈外朋友好言相勸我該考慮做同樣的事,儘量在跑友較多的時間和地點練跑,不要落單。
  沒打算放棄在街頭愜意地跑,也不打算改到運動場練跑,倒是類似的忠告不能不掛在心上,畢竟襲擊是那樣冷血兇殘。最不忿的是,行兇者已把恐懼(fear)悄悄滲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令我們的世界添了點白色,是「白色恐怖」的白色。 
  唉,「老友保重」四個字現在變得真沉重。

2014年3月4日星期二

英國大媽

  Judi Dench 這位祖母級的英國演員跟奧斯卡緣份有限,多次提名只拿過一個女配角奬。這一回在"Philomena" (千里伴我尋)演千里尋子的英國「大媽」非常精采,演活了那位單純、愛看連續劇、不懂文豪艾里略(T S Elliott)為何物的「順嫂」,又把那位自以為是懂世面,洞惡世情的名記者影襯的傲慢又不近人情,真是多一分嫌滄俗,少一分則淡而無味。可惜,奧斯卡諸公獨垂青眼於姬蒂白蘭芝,讓Dame Judi Dench 再空手而回。
  除了看Judi Dench 的演技外,"Philomena" 這齣小品戲味濃郁,很值得細賞,做記者的更應該看看。記者當久了,很容易正義上身,自覺比其他人包括受訪的主角了解世情,知道大義所在,有意無意間想擺布受訪者,希望她們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甚至驅使主角說或做一些她不想做、不想再提的事。那一刻,記者變成了導演。
  就如電影中的記者,把「大媽尋子」的事只看成juicy的新聞,忘記了「大媽」才是主人翁,輕視她的感受想法,到修院自導自演了一場自鳴正義的「大龍鳳」,還想怪責「大媽」不夠嫉惡如仇。
  可記者先生忘記了,對大媽來說,寬恕(to forgive)的溫柔是更大力量,控訴力有時比大吵大鬧聲討更有迴響。當Judi Dench 說自己forgive 修女時,更顯出修女的麻木不仁。

(原刋都市日報)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千億驚嘆


  Whatsapp 被Facebook 以天價190億收購後又有新搞作,據說將増設話音通話,連電話都都撈埋。
話說回來,這個年度大deal最令人吃驚的不是銀碼,而是來得如此輕易。三幾個whatsapp來回,「你來我家吃飯?」、「不如我地合作」、「好的」..等,事情就談定了,價錢嘛雙方都不在意,吃頓飯就搞掂。
  我等日常用whatsapp約食飯至少來回十幾個對話,外加五、六張openrice照片資料,還要為花190元還是290元爭議一番。人家三幾個whatsapp就豪擲190億元,網絡時代新發財對金錢數目的隨意真教人長見識。要是那些正襟危坐的銀行家談這樣的大deal,只怕先來一車車軍隊般的核數師、律師、高級行政人員「衝鋒」,再像CSI把帳目「驗完又驗」,三個月半年都成不了事。
同樣令人吃驚的是Facebook收購Whatsapp後老闆朱克伯格個人擁有的巨大權力。Facebook用戶10億,Whatsapp客戶5億。這數億人每天花在Facebook 、Whatsapp的時間至少一、兩小時,看新聞、痛罵庸官、分享購物優點、對至親好友噓寒問暖、講八卦是非靠的也是兩個平台。某一天少了它們的話,大家肯定渾身不自在,甚至無故抑鬱起來,無以排遺。
  現在,朱克伯格一手抓住數億人的對外溝通工具,影響力之大難以想像。當年微軟的視窗雄霸全球,壟斷互聯網搜尋器,主席蓋茲(大家還記得他嗎?)因此被惡搞成頭上有尖角的anti-Christ (魔鬼),批評他影響力過大。朱克伯格今天的力量比蓋茲當年更大,他一旦利用Facebook 及 whatsapp 做手腳,或索性關掉平台,肯定天下大亂,像末日來襲般可怖。
(原載3/3 都市日報)

2014年3月2日星期日

普京強勢 西方無計



  烏克蘭內哄不休,俄羅斯乘亂出兵介入,佔據俄人主導的克里米亞半島實在是意料中事,畢竟半島涉及俄國核心軍事政治利益,是黑海艦隊基地,強人普京怎可能讓臥塌之旁任烏克蘭人亂搞?更何況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只是蘇聯時代的錯誤,對普京而言現時不過撥亂反正而已。
  俄國敢於出手最關鍵還在深知西方大國無牌可打。龍頭美國厭戰還來不及,怎會把偏遠又不涉本身利益的國家孭上身?歐盟大國只有英、法勉強有介入能力,但不管從歷史或是現實看,烏克蘭都是俄國勢力範圍,英法不敢也不會插手。事實上08年俄國入侵格魯吉亞,西方大國能做的是抗議、制裁,毫無阻嚇力。近幾十年西方成功制止北極熊出手的例子只有冷戰時代的西柏林。
  當時蘇共頭子赫魯曉夫想逼西方退出西柏林,令這個位於東德境内的孤島城市完全落入東歐共產陣營內。美國權衡輕重後一方面不斷空運物資撐住西柏林,另一方面向赫魯曉夫發出訊息,表明蘇聯出兵強佔西柏林的話美國將不惜以核戰回應。蘇聯當局不敢低估美國的鐵拳,始終不敢動手,後來更解除封鎖。甘迺迪總統其後在柏林發表"I Ich Bin Ein Berliner" (我是柏林人)引發雷動掌聲正由於此。
  俄國政治文化向來只尊重鐵拳、強人,沒有這些的話,西方想俄國退兵只是幻想。

延伸閱讀:

http://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war_stories/2014/03/vladimir_putin_s_war_on_ukraine_president_obama_had_no_options_for_sav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