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轉眼十年,由此引發的全球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總算過去,作為風眼的美國經濟已完全復甦,失業率跌至3.9%的低位,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同樣走出低谷,而中國更因在海嘯中秋毫無損而經濟實力、影響力大增,開始正面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令全球經濟轉危為安的「功臣」更甚多,有的說是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有的說是各國央行的量寬政策……。有一個人的名字卻極少被提及,跡近被遺忘。他就是英國經濟學大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要不是他三十年代提出應對經濟大簫條的理論及政策,當年的災難極可能進一步延長,而零八年金融海嘯後的殘局也不知如何收拾。今天介紹的正正是有關凱恩斯的書,是由著名英國經濟學家Robert Skidelsky寫的“Keynes: The Return of the Master”。
仔細說書以前先談一下作者Robert Skidelsky。Skidelsky沒機會直接受教於Keynes,但他比凱恩斯的徒子徒孫們更熱心、積極推介「老師」的生平學說。最典型的例子是花了超過二十年寫下了三大冊的凱恩斯傳說,後來又用了不少心血把三大冊濃縮為一冊。「凱恩斯傳」為Skidelsky 贏盡口碑與獎項,可也有行家為他惋惜,認為他把學術生涯最黃金的二十年(30多歲到50多歲)貢獻予凱恩斯,錯過了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的機會。
“Keynes: The Return of the Master”在2009年出版,用星球大戰來比喻的話,它可算是凱恩斯三大冊傳記的外傳,而Skidelsky正正是想借金融海嘯這時機重提凱恩斯學說的 relevance ,一方面提醒官員學者如何以凱恩斯的政策工具應對危機,另一方面也為凱恩斯平反,希望學術界、大學經濟系重新重視凱恩斯的經濟理論。
「凱恩斯外傳」當然有提及這位maestro多姿多采的一生,包括他在劍橋的軼事,如何從劍橋精英圈(apostles)進入政府,再在政府及學界的旋轉門中進進出出,包括在一次大戰巴黎和會中近距離觀察戰勝國巨頭們的咀臉,寫下了讓他聞名遐爾的著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
當然還有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如何不顧身懷心臟病的勞苦,躹躬盡粹打造戰後的金融經濟秩序:The Bretton Woods System,為全球帶來三十年的穩定經濟增長。不過,Skidelsky在外傳着墨最多的還是作為投機者/投資者的凱恩斯,講述他如何在金魚缸中大賺數以百萬鎊,又如何兩度幾乎清袋(還曾欠下朋友數以萬鎊債務),以此來說明凱恩斯對金融市場的了解絕不是書生之見或躲在象牙塔內瞎猜,而是有實戰經驗才提出的理論。
根據Skidelsky的分析,凱恩斯認為貨幣經濟體系中貨幣是關鍵的一環,它不僅是周轉流通的工具,更是儲存財富防範風險的「水泡」。遇上經濟逆境或前景不明時,一般人情願蝕利息、錯失投資機會也會大量手持現金,以備不時之需。換言之,單靠利息政策不可能令低沉經濟起死回生,必需以極端出格的做法打破大量持有現金不肯借貸的預期才能令經濟從泥沼或大衰退中走出來,回復到正常增長及充份就業。
08年海嘯後的大衰退,上世紀九十年代泡沫爆破後的日本經濟低潮在在證明了凱恩斯的說法。可惜,日本直到2012年底安倍上台後才真正採取凱恩斯開的藥方,以超多的貨幣供應催谷通脹預期,令經濟恢復起色,不然日本可能不用出現「迷失的二十年」。
凱恩斯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觀察,那就是金融經濟永遠存在不確定性(uncertainty),這種不確定性是人為的,有時涉及羊群心理或集體歇斯底里,難以甚至不可能量化。所以不能把uncertainty跟風險(risk)相提並論。因為風險意味可計算付出的成本及得到的收獲,例如高風險高回報。但實質上金融經濟中的uncertainty跟回報無關,即使回報極低也可能付出高昂成本例如輸掉九成以上本金,試想人人走資個個套現時再穩健的股票、債券也可以一文不值。
正因為現代金融經濟擺脫不了uncertainty,所謂自由市場任可以自我調節糾正只是迷思,政府必然要扮演一定角色,不管是監管者、維持秩序者以至lender of last resort……。Skidelsky及 凱恩斯這個結論金融海嘯十年後大概多了點知音人吧!
延伸閱讀:”Keynes: The Return of the Master”, Robert Skidelsky, Allen Lane, 200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