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星期日

「龍象之爭」勢升溫

  前幾天聽了一個印度外交官有關中印關係的演說,內容甚是有趣。這位外交官深懂作客之道,來到中國主權下的香港既大捧香港可以作為擴闊中印關係的門戶,又強調印度從不把中國視為對手或敵人,大家各有發展空間與策略,絕不是零和之爭。他還說,希望看到「印度象與中國龍」在未來可以翩翩共舞,多多合作。
 最有趣的當然不是這些客氣話,而是他在答問時提到的兩個重點。其一,印度從來不結盟,不跟紅頂白jump on others bandwagon ,總是在走自己的路。其二,印度暫難支持「一帶一路」計劃,因為當中一些重要項目如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涉及印度與巴基斯坦有主權爭議的地區,印度難以犧牲主權認同有關計劃。說這兩點有趣是因為它們看似不相干但其實密切相連,並將會左右印度未來的外交戰略佈局。

  從1947年獨立後的歷史看,印度的確始終實踐一種不結盟的外交路線。開國總理尼赫魯從一開始就決定走一條不依賴東西兩大陣營之路。冷戰在1949年「開打」,五、六十年代進入高潮,期間美、蘇兩大陣營都花了不少力氣想把印度拉攏過來,但不管如何威逼利誘,印度政治精英基本上不為所動,頂多偶爾跟兩個超級強國眉來眼去,從沒有正式投入某陣營,連表態支持某方的立場也極罕有。
  五十年代以亞、非、拉丁美洲新獨立國家為主的「不結盟運動」。印度一直是核心成員(中國也積極參與,但那時候中共仍是蘇共的兄弟黨,要聽老大哥的指示)。
  到九十年代冷戰結束,蘇東波陣營瓦解,印度同樣沒有加入“The End of History” 狂熱,沒有對前蘇聯陣營或中亞各國指指點點,也沒有跟着已成全球霸主的美國起舞,依然在走自己的路。外交官說印度從來不跟紅頂白加入不同陣營擴大影響力,提升自己的位置的確沒吹牛。

  然而,這條不結盟、不參與陣營的外交路線在北京的「一帶一路」攻勢下能否繼續是個疑問。先撇開中國是否意圖以一帶一路擴展在亞洲大陸內部的影響力,也不要猜想中國是否借一帶一路把政經力量深入中亞各國,只要拿地圖看看就很易明白計劃對印度的影響。
  「一帶一路」是跟古代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經濟發展策略。陸上而言涉及從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薩克、土庫曼、土耳其等中亞大草原諸國,毗鄰印度西北部。歷史上看,印度西北部正是以往遊牧民族進侵印度次大陸的必經之路,十六世紀莫臥兒(Mughal) 王朝就是從這個缺口席捲印度次大陸。中國在這個地方加強投資與經濟聯繫,再加上計劃得到印度死敵巴基斯坦的全面配合(中巴經濟走廊就是典型例子),印度怎能不提高警惕。
  海上絲路同樣令印度難以安寢。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東非吉布提的港口都是海上我絲路的重點,這些港口在印度洋組成了一張網,把印度東西兩邊的港口包圍在內。即使中國不致於經常派軍艦到訪有關港口,但重要碼頭設施既由中資公司承造及管理,中國在印度洋的存在感肯定大大加強,印度怎能視而不見。
  面對陸上與海上有形無形的包圍,印度能否單靠本身的政經、軍事實力保持在印度洋的主導地位是個疑問。即使短期內不致大幅改變區內勢力平衡,五年後、十年後當「一帶一路」正式成形,中亞地區在政治、經濟牢牢跟著中國走時,印度面對的壓力只有更大,到時候再找伙伴結盟只怕不容易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