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星期日

Burkini 較「比堅尼」更惹火


  一件「泳衣」引發從法國到歐洲以至世界熱議大概令不少人大跌眼鏡。這件被稱為"Burkini"(布堅尼)的泳衣不是甚麼超級性感的泳衣,而是保守之極把女士從頭包到腳的設計,主要為信奉伊斯蘭的婦女而設。之所以引發爭議是因為法國部份地方政府包括康城、尼斯等突然宣佈禁止女士穿Burkini在當地海灘游泳,並派出警員在泳灘巡邏向違反禁令者發出罰款單(大概罰款10-30多歐元),其後更有記者拍到警員強制女泳客把部份泳衣脫去以符合禁令。這樣的「重手法」既是對女性的冒犯,也有針對伊斯蘭教徒的意味,更不符合法國向來尊重人權、自由的歷史傳統,已長眠於 巴黎 Montparnasse Cemetery 的女權運動精神領袖Simon de Beauvoir 大概會氣得 "turn in her graves",難法國國內、全球傳媒、社交媒體議論紛紛。

  衣著服飾與政治關係從來糾纏不清,中外皆然。因為衣著服飾既是文化歷史的體現,也是個人的 statement ,反映的是穿著者的身份(identity)及認同。以中國為例,當年滿族入主中國,穩住陣腳後就規定漢人薙髮易服,以示效忠新王朝,堅拒不從的人不是被殺就是出家。跟Burkini這個字有九成相似的Bikini泳衣當年也引發政治爭議,雖然沒有人因此人頭落地,但教廷及多國政府視之為傷風敗俗的洪水猛獸,其中西班牙、意大利、葡葡牙、比利時等更一度禁制Bikini,後來才陸續解禁。

  還好,法國最高行政法院頒令禁制Burkini的做法侵犯人權自由,宣佈無效,總算為象徵人權自由博愛的法國三色旗挽回一點面子,法律上為Burkini 留下空間。不過,在政治上涉及Burkini等伊斯蘭文化象徵的爭議在法國及歐洲方興未艾,未來更會有增無減。

  Burkini不算是太新鮮的事物,幾年前在澳洲等地已有伊斯蘭女信徒在沙灘穿着,一直沒發生任何風波。今次居然在以開放、自由見稱的法國出事,反映了兩個重要的事實:其一是法國人對來自伊斯蘭極端組織的威脅真的害怕,有點杯弓蛇影的意味;其二是法國以至歐洲的族群矛盾特別是非伊斯蘭信徒跟伊斯蘭信徒之間的不信任正不斷加劇,勢將影響整個地區的安全。

  Burkini雖然帶着伊斯蘭宗教色彩,但實質上不會帶來甚麼安全威脅。過去在法國或歐洲發動恐怖襲擊的人穿的都是一般人的服飾,未到動手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就是死士或恐怖份子。再從常理看,一個穿着Burkini 或 niqab (罩袉)的人在法國南部海灘出現其實非常觸目,至少比穿Bikini的泳客「吸睛」,從泳客到路過的人到巡邏的警察都肯定加倍注意,恐怖份子才不會穿這樣的服飾發動襲擊,禁制Burkini實在對提防恐襲毫無用處。措施唯一的作用只是想安慰在恐襲連番發生後心亂如麻的民眾而已。

  另一方面,禁制Burkini不過是近年歐洲各國加強限制伊斯蘭服飾或象徵的眾多做法之一。法國近十年來已一再以世俗化及融合為理由在學校及公眾地方禁止伊斯蘭女信徒帶面紗及穿罩袍,其他歐洲國家包括德國的地方政府及聯邦政府也在因應恐襲危機而準備加強限制,希望促使國內的伊斯蘭信徒進一步融入社會而不是自外於主流。事實上德國不同機構、建築物對穿「罩袍」特別是連面紗的Niqab已有不同的限制,政府則凖備把相關規限推展到公眾地方。

  對伊斯蘭信徒而言,這樣的趨勢輕則是歧視,重則是逼害,他們特別是年輕人心裏肯定不好過,還隨時引起巨大的反彈,令不同宗教、種族間的矛盾惡化。最終加強限制引來的不是融合融和,而是撕裂與衝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