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戰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一方面可以欣賞大師出手,看他們如何拿出真功夫跟對方較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偷師,加深對議題的了解及學學駡人的技巧跟語言。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 (Paul Krugman) 跟著名歷史學者Nial Ferguson就美國政府是否需要進一步救市針鋒相對,論戰連場。支持救市的克魯明直指Ferguson 連經濟學的「ABC」也不了解,Ferguson則指克魯明沒有弄清楚凱恩斯理論的歷史背景。這場爭論從09年開打到現在還未平息。Ferguson繼續窮追猛打,一再要求克魯明就過去的錯誤預測如歐元將會解體道歉,克魯明則指 Ferguson 扭曲資料故意誤導讀者。
想不到的是,另一位著名經濟學家Jeffery Sachs 跟克魯明也有過節。這位支持滅貧及鼓吹可持續發展的學者對克魯明過去幾年來不斷鼓吹政府加大救市力度不以為然,認為克魯明批評各國緊縮政策(austerity)拖長經濟衰退不僅不公平,更是錯判形勢。Sachs認為,只有經過仔細研究及對症下藥的投資計劃才能真正改善經濟。
上星期,Sachs就在Project Syndicate專欄撰文狠批克魯明自以為是,認為當前美國經濟明顯復甦不但沒有證明克魯明的說法對,反而是否定了他一直以來的說法。對Sachs 來說,美國的經驗證明過去幾年的緊縮政策不但有助降低美國的國債水平,也能讓經濟穩步復甦,不需要進一步救市。
克魯明筆尖咀利,跟人論戰向來不手軟,他雖然沒有立時就Sachs最新的文章作回應,但在過去五、六年即金融海嘯後他一直致力跟削赤及緊縮論者筆戰,不管是國會議員、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還是Ferguson或Sachs等學者都不放過,直接間接反擊他們的言論。即使政治上算是較接近的奧巴馬總統他也認為太軟弱、太謹慎,救市方案力度太弱,平白喪失了令經濟盡快復原的機會,2012年克魯明出版的"End the Depression Now" 就把相關論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克魯明的論點其實不算複雜,他認為零八年金融海嘯跟三十年代由股市泡沫爆破引發的銀行金融危機基本上一樣。海嘯後美國大有可能重蹈三十年代大蕭條般的嚴重經濟衰退,失業率則大幅標升。到了那種情況,企業、個人將因為負債過重又或要避險把資金變成現金,留在銀行體系內,令借貸需求疲弱,即使央行大幅減息或把利率降至零水平也無法扭轉投資、消費都跌勢,收入將因此逐步下跌。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便只能由政府出手,而且出手越早越好,力度越大越好。小羅斯福上台後推行大增公共開支的新政就令一度陷於絕望的美國重燃希望,逐步走出谷底。可惜,到1937年他在國會壓力下轉軚,改為削減公共開支追求平衡預算。結果,美國經濟在當年掉頭下跌,失業率回升到雙位數,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美國參戰及投入全國資源才令經濟擺脫衰退。克魯明認為這樣的歷史教訓已清楚指明政府、央行在經濟蕭條下該做甚麼。偏偏金融海嘯後大家卻把教訓輕易丟掉,未等到經濟復甦就更弦易轍,不但不再增加政府開支救市,反而以滅赤為名削減政府開支,令美國經濟久久未能復原。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沒有人能確定奧巴馬政府假若再大手筆一點就可以令美國更早復甦。但從歷史及現實經驗如歐元區情況來看,未復甦先緊縮的確為禍深遠,甚至比金融海嘯的破壞更大更深遠。由此看來,克魯明的說法比較貼近經濟現實情況,也較有說服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