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酒徒手記」很少提到愛爾蘭威士忌。原因很簡單,喝得少,總共喝過不到十種。Jameson喝得最多,還有Bushmills ,新近則喝過一種叫Quiet Man的愛爾蘭威士忌。幾個不同牌子的愛爾蘭威士忌基本向着同一個方向,有類似的性格:溫柔、斯文。不必對水或加冰,straight up 喝也容易入口,不會嗆,餘韻則是輕輕帶點蜜糖的甜味,相當舒服自在。
日本威士忌同樣偏向溫柔,但入口的感覺更清甜,多了份明亮清徹。不喜歡粗獷、凌厲、稜角分明的話,愛爾蘭威士忌是另一個好選擇。
前幾天一邊喝着Quiet Man一邊看台灣作家吳祥輝先生的歷史遊記「驚嘆愛爾蘭」,心中禁不住泛起一個疑問:這個史上充滿暴烈與血淚的國度為何釀出的酒是如此斯文有禮,如此溫柔敦厚,甚至有點憨厚的味道。
沒到過愛爾蘭,愛爾蘭遊記倒看過一些,還有好友在當地轉了一圈,交流過情況。大家對愛爾蘭的基本印像都是詩意盎然,平和友誼。作家村上春樹當年來了一趟自駕之旅,就深受當地的綠油油與恬靜所感。
只是,揭開山、樹、草的翠綠表面看到的卻是一地的鮮血,一幕幕血仇,還有與內外敵人的殊死戰。愛爾蘭在1922年獨立建國以前受英國統治超過七百年,長期受盡欺侮壓逼,而每次爭取獨立換來的都是血腥鎮壓,沒收田地財產,人民變為奴僕,過程中死傷無數。
到十九世紀中葉因英國政府的管理不善及不仁,愛爾蘭發生大飢荒,四分一人口餓死或逃荒。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的獨立鬥爭死傷枕籍,單是1916年的起義死者已是數以千計。好不容易1922年獨立,愛爾蘭迅即又進入內戰,強硬派與溫和派大戰,戰死的愛爾蘭人超過四千,三位原本領導獨立運動的領袖死了兩個,剩下的一個成了獨裁者,以仇恨報復作為愛爾蘭立國精神,令國家倒退百年以上,還一度成為「歐洲的乞丐」。
走過這樣充滿硝煙味、血腥味與怨氣的歷史行程,愛爾蘭的釀酒師們卻老神在在不受影響,始終保持着那份溫厚柔順,拒絕了暴烈與激情。他們是迴避還是超越了歷史,大家邊喝愛爾蘭威士忌邊猜猜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