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美國選戰變成真正「戰爭」


  兩宗黑人無故被白人警察射殺的案件讓我想到「烈血暴潮」(Missippi Burning)這齣舊電影。電影並不是杜撰的故事,而是建基於六十年代初密西西比州發生的真實故事。那時正是黑人民權運動的另一次高潮,馬丁路德金四出演說,推動種族平權,不少人包括白人學生積極參與義工行列,在依然厲行種族隔離的南部州份努力遊說居民接受平權概念。但當地人包括執法人員並不領情,反而認定他們是滋事份子。就在幾位義工開車離開某市到其他地方繼續巡迴宣傳時,他們被當地警察截停,被射殺然後埋屍沼澤,人間蒸發。後來聯邦政府出動FBI及大批國民警衞軍地氈式搜索才找回他們的屍體,進而揭發地方執法人員蓄意殺害義工,而市長則包庇他們。可在他們被捕及上庭的時候,這些警察沒有半點悔意,堅持自己是在維護治安,對付trouble maker

  五十年後的今天,美國一些地方警察仍有這樣的思維,仍把黑人視為潛在的trouble maker,必需對他們先發制人,甚至格殺勿論。而儘管零八年美國已選出第一位黑人總統,種族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黑人白人間的緊張關係其實始終沒有真正改善,激烈的對峙仍然有一觸即發的危機。

 話得說回來,黑人白人矛盾在美國歷史上真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從立國開始就一直困擾着這個國家。二百四十年前當開國元勛如華盛頓、傑佛遜等設計國家藍圖時,黑人(黑奴)如何處理成了一個爭持不下的問題,有的代表要求廢奴,讓黑人成為自由民,但擁有莊園的南部地主仕紳卻反對,認為黑奴是他們的財產,「解放」黑奴等同剝奪私產,他們絕不同意。最後為了維持各州團結共抗英國,美國憲法沒有處理黑奴問題,含糊其詞由各州自行決定。

  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黑奴問題終於成為南北兩邊最尖銳的矛盾,逐步工業化的北方州份認為解放黑奴既人道又符合經濟效益,南方各州則繼續堅持黑奴是白人私產,不容剝奪。最終在林肯推動解放黑奴的時候兩邊正式爆發戰爭。這場內戰之慘烈冠絕美國戰爭史,四年間共有超過七十萬人陣亡,比兩次世界大戰美軍的死亡人數還要高一大截。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國會成功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讓黑人跟白人享有同等的法律權利。

  只是,戰爭沒辦解決問題,新憲法條文也未能從根本改善黑人的處境,各種各樣的歧視、排斥、阻隔仍然禁之不絕,特別在州、郡、市等地方政府層面,黑人根本沒有享受到法律上的保護,連投票權、參選權也得不到,更遑論社會上真正的平等對待及包容。即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CNN著名黑人主持遇到警員截查時也得特別恭敬謙抑,以免被丟難以至射殺。

  當然,世紀老問題忽然又再白熱化有別的原因,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不斷挑撥離間是近因,白人選民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則是近二十年來不斷積累的情緒。過去,白人選民向佔大多數,主宰兩大黨的政治取向包括誰人當總統候選人。但這種壟斷的情況已成過去。白人選民在關鍵州份起不了作用,有色人種選民特別是黑人反倒成為決定性的族群。奧巴馬過去兩屆能成功在總統大選中獲勝,黑人的壓倒性支持居功至偉。對不少白人選民而言,這個轉變不易接受。

  到特朗普參與選舉,這位「臭口」大亨打的是「種族牌」、「仇恨牌」、「暴力牌」,不斷煽動對不同種族、宗教的歧視,還鼓吹以暴力教訓這些膚色、宗教、意見不同的人。當這種politics of hate 不斷發酵,不斷在傳媒、社交媒體毫不修飾轉發流傳時,幾個世紀的宗教、種族舊仇新怨自然容易浮上表面,有個別人包括執法人員採取過激行動就成了難以避免的事,並且容易演化為暴力報復循環,停也停不了。

  未來幾個月,美國選戰進入高潮,特朗普只有更放手大打「種族牌」、「仇恨派」,再發生血案實在大有可能,令今年選戰成為名符其實的戰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