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星期六

安倍經濟學最後一戰


  安倍晉三果然是不一樣的日本政治領袖。跟向來謹小慎微左顧右盼的日本政客不同,安倍行事決策不但大膽,且常常走在市場及公眾之前,很少behind the curve。以安倍經濟學三支箭為例,初推出之時真有點雷霆萬鈞之力,令日圓短時間下跌超過四成,從80日圓兌一美元跌至120日圓兌一美元,日股也因此大升四成,從一萬三千點一度逼近二萬點。儘管後來停滯不前,但一出手至少令市場為之震動。

  今次為了讓安倍經濟學起死回生,令日本經濟擺脫二十五年來半死不活的困局。他在制定新一輪刺激經濟方案時可說費盡心思,先透過傳媒管理期望(一時說規模不大,一時又暗示可能會推遲)令市場不易捉摸。到前天他在福崗公佈的方案規模之大卻出乎市場意料之外。根據相關方案,日本政府將動用28萬億日圓重振經濟,當中包括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新增開支及基建。

  那二十八萬億日圓究意多少?以港元計大概二萬億,換算為美元則為二千五百億左右,大概相等於香港一年GDP的總數值。以日本經濟體積約5萬億美元相比,安倍新救市方案大概為日本一年GDP 5%左右。規模跟美國零八年金融海嘯後豪花7800億救市(約為美國GDP 6%)相當接近。可不要忘記,零八年金融海嘯是百年一遇的重大危機,僅次於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美國政府大手筆救市理所當然。當前日本經濟雖不算好,但肯定不能算是處於危機中,安倍居然拿出5% GDP來刺激經濟,手筆不能算不大,難怪市場人士都有點喜出望外。


  當然,安倍究竟會如何動用28萬億日圓巨款仍要待下星期公佈詳細內容才會清楚,但他能拿出巨款既有客觀條件配合,也有主觀上的需要。客觀上看,當前利息低迷,不少日債利率特別是短期國債已變成負利率,又或是零利率。也就是說,日本政府可以用零成本發債以增加開支刺激經濟,不用擔心赤字預算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

  另一方面,透過貨幣政策包括量寬,負利率刺激經濟的做法已走到盡頭。自三年前上任以來,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比以放水出名的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出招更狠,不但設定2%通脹率,還把貨幣基礎從六十萬億升至八十萬億(即擴大三分一)。這本是非常進取的做法,但以日本經濟表現來看,黑田東彥的放水政策效用已越來越低,日圓匯價跌至120水平便反彈回105以下,通脹率則始終在1%以下,跟2%的目標相距甚遠,企業投資及消費也沒有明顯改善,加薪、加價成不了氣候,根本形成不了通脹壓力。既然貨幣政策刺激已失效,安倍政府剩下的招數便只有財政刺激政策。這大概是安倍拿巨款孤注一擲的最重要原因。

  只是,28萬億救市方案有多少效果還是未知之數。過去四份一世紀特別是90年代日本政府不止一次想透過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重振日本經濟,當中95、96年差一點就成功,但經濟還未明顯好轉就發生亞洲金融風暴,連累日本銀行體系出現危機,結果財政刺激效果無以為繼,日本經濟又回到泥沼中。今次再搞基建短期內當然有助提振日本內部需求,令某些行業特別是建築、工程等受惠,但若果只是日本政府動手,其他發達國家政府繼續厲行緊縮,那日本的救市後果將會很短暫,不出兩年就可能打回原形。因此,最重要的是不僅日本採取救市措施,美國、歐盟也得放寬財政緊縮政策。只有這樣發達國家經濟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互相促進,齊齊擺脫過去幾年低沉不振的局面。

2016年7月28日星期四

愛書惹禍


  想不到在中國內地想做個愛書人、讀書人已變成高危的事,隨時惹禍上身,輕則被公安部門召喚問話,重則隨時被拘留一番解釋為何購買、擁有境外出版的人文、歷史書藉。

  出版社的朋友說,他們近一年來生意明顯走下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內地購書、訂書的人大幅減少。據說情況已惡化到負責物流運輸的中介公司看到繁體字的書或出版物已拒絕接貨及運送。也就是說,即使內地有客戶透過網上訂購香港、台灣版的圖書,內地的速遞公司也不肯接單,變相令交易無法落實,生意自然少一大截。


  先強調一下,朋友工作的出版社並不是「銅鑼灣書店」般專門出版、發行政治敏感書藉,再大量向內地銷售的書店,朋友主要出版的是嚴肅學術書藉從歷史到詩詞歌賦研究之類,跟現實政治有十萬八千里距離,連這樣的書,這樣的出版社也被波及,可見北京今次在出版界的維穩力度的確空前,難怪有論者說當前的情況頗有點「焚書坑儒」的意味。

  這樣說其實不算誇張。試想想寫書的出問題,搞出版社的被拉人封艇,老闆職員「人間蒸發」,印刷廠東主被追究,發行的速遞公司被問話;連買書看的學者、普通人也因為出現在送貨的名單上被一一請到公安局解畫,說說為何買境外的書藉,有沒有轉借予他人,然後被勒令交出。

  北京當然不會搞個甚麼焚書大會示警,但查收的書只怕也是暗中燒毀,以免留下壞影響。像這樣一條龍式查禁境外出版物的做法跟「焚書坑儒」實在沒有實質分別。

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

舌尖上的政治


  透過美酒佳餚說歷史、說文化近年成了熱潮,甚麼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武士道……廣受好評。好友蔡子強沒有落後形勢,寫了一本「舌尖上的政治」之類的有趣讀物,為沉悶的政治添上五色五味,可口得多。這本名為「大人們的餐桌」的文集記下了三十多位古往今來政界名人的飲食軼事,從左翼到右傾,從開國元勛到草莽英雄,從民主女神到暴君都有,真可算味紛陳,喜甜嗜辣愛咸的都能找到同好。

這許多篇中最愛捷克作家、總統哈維爾有關「格雷伯爵茶」(Earl Grey)的自述。哈維爾向來嗜酒及咖啡如命,後來因支持民主人權而下獄,鐵窗內再喝不到心愛的咖啡,只收到太太偶爾送來的Earl Grey茶。可從每天泡茶、喝茶的過程中,哈維爾不但嚐到茶的各種好處如寧神、暖身……,還重拾人該有的自尊與休閒。泡茶的時候,哈維爾彷彿可自己安排一切,包括何時喝,如何喝。

  在牢籠內,一杯熱騰騰的Earl Grey提醒他自己仍活着,仍是有血肉的人,凝望梟梟升起的煙,細意感受茶緩緩從口腔澆進喉頭、胃腸的暖暖感覺。

哈維爾說:「唯有當我在沖泡它(伯爵茶)時,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個完整的人。」看到這句話心下不禁悵然。


  可惜蔡兄不嗜酒,沒有多說政治領袖如何來個酒與食之間的mirage。也許下一本可以多一點這樣的故事,讓我這些雅好杯中物的看得更愜意。

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

土耳其世俗主義的考驗


  土耳其流產政變後的局勢會如何發展,是繼續朝憲政及世俗化方向走下去,是伊斯蘭勢力抬頭又或是回到強人管治的模式誰也說不準,只知道政變中保住權力的總統埃爾多安及他的正義與發展黨正在國內來一次大清算。不管軍方領袖、法官、大學高層或地方官員無一倖免,而且打擊面還在擴大。

  肅清異己的做法在很多國家包括土耳其不罕見,現代土耳其國父Mustafa KemaAtaturk打造這個新國家的時候同樣剷除異己毫不手軟,集大權於一身的行動更是一浪接一浪。

  著名土耳其歷史及政治分析家Andrew Mango年前出版了Ataturk: The Biography of the Founder of Modern Turkey"就詳盡的描述,Ataturk如何從一個少壯派軍人領袖借用內外壓力把盛極一時、一度是全球伊斯蘭政治、宗教核心的鄂圖曼帝國變成現代土耳其,並成為一個世俗化的共和國,成功打破政教合一的傳統,令伊斯蘭教士及組織在土耳其政府、公共生活中退居二線,失卻主導的地位。

  翻一翻歷史,鄂圖曼帝國是有五百年歷史的大帝國,也是伊斯蘭教政治勢力的總代表。鄂圖曼君主本身也被尊為Caliph(哈里發),即伊斯蘭教最高領袖,統領全世界伊斯蘭信徒。一次大戰後,Ataturk 成功打敗入侵的外國軍隊讓土耳其獨立建國,並架空了當時身為Caliph及鄂圖曼Sultan的Abdulmecit。但Abdulmecit名義上仍是土耳其以至伊斯蘭世界的最高政治、宗教領袖,對不少伊斯蘭教徒包括土耳其境內的教徒仍有號召力,可以成為教士、教長以至反對Ataturk勢力的一面旗幟,阻撓Ataturk的世俗化改革大計。

  Ataturk 為了推進改革沒有魯莽行事,也沒有親自出面,反而一直等待Abdulmecit行差踏錯。果然,這位虛君因新政府撥款遲遲不來,去信投訴政府對他不公,要求加快撥款,又指新政府刻意冷待他,阻止他跟外間接觸。這位虛君還建議派出全權代表與政府商討未來安排。

  儘管虛君未必真有甚麼影響力,跟外界增加接觸也不會影響政局,但Ataturk立時借機發難,指責Abdulmecit 不斷接見心懷不滿的退役軍人及外國來客,蠢蠢欲動想干政,要製造兩個權力中心。在資金方面Ataturk則指哈里發既已成虛君,根本不應再過帝皇般的奢侈生活,反過來要求他節約。

  接着Ataturk還透過親政府傳媒把Caliph想干政的消息散佈,令政府的支持者震怒,紛紛譴責Caliph不守本份,抂費政府當初保留虛位的好意。眼見萬事俱備,硬權力、民意都在自己一方。Ataturk便開始行動,由議會通過法案廢除哈里發制度,把所有鄂圖曼王室成員全數流放海外。

  根據法案,王室成員包括哈里發本人該有十天時間離開,但Ataturk為免夜長夢多,在法案通過當天就派官員及警察首長入宮逼哈里發立時離開宮廷出國。身為哈里發的Abdulmecit一度想頑抗,叱令他們退下,但在警察包圍下他只好乖乖聽命,從官員手上拿着2000英鎊(現金)的路費,帶着兩位妻子,醫生及秘書等星夜坐火車離境到瑞士,從此一生沒機會再踏足土耳其,他的子嗣同樣長期被禁足,直到七十年代才完全解除。

  由於哈里發是政教合一的總代表,瓦解了這個制度,Ataturk便可以全力開展世俗化的改革,特別是打破由教士、教長壟斷的教育制度,改為設立一個全國性統一的學校體系,由政府出資及控制,學習內容也由政府設定,伊斯蘭教士無權插手。正因為有了這個基礎,土耳其才能大步引進西方、現代科學知識,朝現代化及世俗國家邁進。

  Mustafa Kemal Ataturk 費盡心思打造的世俗化土耳其現正面臨新強人埃爾多安的強大挑戰。要是埃爾多安委任教士或伊斯蘭保守派人士全面接替因政變被革職的各界領袖,土耳其的世俗主義能否守得住,Ataturk 的legacy 能否持續將是個疑問!


延伸閱讀:Ataturk: The Biography of the Founder of Modern Turkey, Andrew Mango, The Overlook Press, 2002

可怕的lone Wolf


  暑假是旅遊旺季,偏偏各旅遊勝地、外遊地點一再出現恐怖襲擊。巴黎這個一度是港人朝聖之地的名城自去年冬天的血腥恐襲後已令不少人卻步;另一個熱門渡假勝地尼斯又成為恐襲目標,過百人死亡。接着是土耳其軍事政變,局勢動盪,想走訪伊斯坦堡這歷史名城只怕短期內不大可能。想不到連向來算是與世無爭、安全的德國也竟然發生獨行暴徒以斧頭、利刀狂斬無辜旅客,導至四名在當地旅遊的港人受傷,有兩位情況更是非常嚴重,只希望他們能早日渡過險境,無事歸來。

  「伊斯蘭國」(ISIS) 雖宣稱這個十七歲阿富汗青年是組織成員,但德國調查當局卻指他可能是個只想破壞、殺傷一切的lone Wolf。其實,這些潛藏在社會中的獨行恐怖份子最可怕,最防不勝防。他們不像加入組織的恐怖份子般有領導、下缐,他們連互相支持的同志也沒有。這些人有的是憤怒、恨怨、不滿。

  沒事的時候,他們就像你我一樣正常工作、生活、看戲、坐車、與你擦身而過,你甚至不會留意他們。可一旦這些lone Wolf的憤怒到達沸點,他們可以造出難以想像的殘酷兇案,事前一些徵兆也沒有。年前在台北捷運大開殺戒的青年鄭捷,今次在德國火車以斧頭襲擊火車乘客的青年,以至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槍殺三名警察的槍手。不管反恐或警察部門的情報如何周密只怕也不能及早發現,要待慘劇發生才知道存在着這些漏網的lone Wolf

  這樣的兇徒實在防不勝防,有的時候比ISIS更可怕。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寒戰2」與「十年」


假如「寒戰2」是在去年中或年底推出,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便不會出現這麼大的爭議,因為「寒戰2」可以輕易擊敗「十年」成為最佳電影。

  最佳電影當然各花入各眼,但也得在從導到演到技術到劇本到意念各方面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才真正有說服力。「十年」最厲害的地方是想像、意念大膽,切合社會當前的情緒。但電影在製作上固然粗陋,五個故事水平之參差更是眾人皆見。當中有兩個段落不會比業餘習作好多少,說故事的手法及能力都在專業水準以下,它能成為最佳電影主要因為其他對手不突出,只算合符水平四平八穩。例如「五個小孩的校長」是清新小品,但故事及演員演出稍平淡,沒有甚麼難忘的地方。相比之下,「十年」的突破性意念及情節教人印象深刻,稍稍彌補其他不足。

「寒戰2」卻是另一個水平的電影。製作嚴謹認真,編劇動了不少腦筋(引入政治內容說得似模似樣不容易),導演控制文戲、武戲的能力高明,一弛一張教觀眾全情投入,跟着劇情走。幾位演員更不用說了,梁家輝、發哥舉重若輕,展現明星魅力及演技;郭富城添了歲月的痕跡也多了份量。配角文詠珊則是「仙氣」十足,教人眼前一亮。編導演都有卓越表現,怎能不是最佳電影的材料。

  更難得的是,這齣續集拍得比第一集精采、緊湊,完全打破續集冇好的cliche,完場時居然冒起看下一集的期待,實在罕有!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新鐵娘子


  首相卡梅倫已到白金漢宮向女皇辭任首相,文翠珊隨即入主唐寧街十號,成為繼戴卓爾夫人後第二位女首相。保守黨大老Kenneth Clarke私下曾說她是難對付的女子(a bloody difficult woman),也有人說文翠珊可能是另一位iron lady。究竟她會是一個怎樣的首相,大家可以拭目已待。 但她居然能接比她年輕十年的卡梅倫班充滿「政治家奇遇記」的運氣,政治之多變及難以捉摸即使最厲害的編劇也寫不出,那齣大受歡迎的「House of Cards」相比之下簡直是業餘之作。


  文翠珊雖貴為內政大臣,算是資深閣員,但已經快六十歲,首相卡梅倫則不到五十,剛勝出大選,黨內權力穩固,國內聲望甚高,如無意外要留在首相之位到2020年沒有難度。到時候即使他真的如承諾所言退役,接班的也不會是到時已六十四歲的文翠珊,而可能是比她年輕近十五年的財相歐思邦甚或下一梯隊的閣員。

  一場甩轆的脫歐公投令卡梅倫提早下台,相位忽然懸空。即便如此文翠珊也頂多只有outside chance ,因為她的民望比不上Boris Johnson,又是留歐派,跟支持脫歐的保守黨主流氛圍不相符。

  偏偏脫歐派得勢後先行內鬥,大熱門Boris Johnson先墮馬,司法大臣Michael Gove又因出賣好友而失寵,剩下一個資歷太淺又亂說話的Andrea Leadson,擔不了大旗。

  再加上脫歐後市場大亂,人心不穩,不管黨內、國內都在找個可以壓住場的人當首相,至少渡過未來六個月的不明朗,再想辦法應付脫歐談判。就是這樣,有資歷、有經驗,說話一板一眼的文翠珊以「不爭就是爭」的姿態成為新首相,在巨變時刻擔起帶領英國走出迷霧的大任。

   也許,歷史學者未來會把她寫成accidental Heroine

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

女兒當自強


  曾經,政壇都是男人天下,由男性主導,女士頂多當當副手或助理的角色,又或是以「第一夫人」、「首相夫人」身份出現在政治舞台現身。但時代真的不同了,到今年底時全球將有多個主要國家政府由女士揸弗,男士只能靠邊站。

  最矚目的當然要數美國。雖然說特朗普在共和黨初選氣勢不錯,但這位臭口大亨不斷亂說話得罪人,連共和黨重量級人物也跟他保持距離,不肯大力為他輔選,向來對共和黨捐款不手軟的大亨更是勒緊荷包。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朗普選情神仙難救,希拉莉勢將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手執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軍、政、經大權。單是這個轉變已有非凡意義。


  美國的「老朋友」加junior partner英國,同樣將會產生一位女首相。經過一番背後「插刀」、臨陣退縮、撬人牆腳鬧劇後,保守黨權鬥終於明朗化,五位參選人只剩下兩人,當中爭做首相最熱心還不惜出賣多個朋友如卡梅倫及Boris Johnson的司法大臣Michael Gove 已被踢出局,剩下的兩位候選人人包括大熱門、內政大臣文翠珊都是女士。換言之,不管九月初保守黨幾十萬黨員如何選,接替卡梅倫的都會是一位女首相,隨時成為第二位鐵娘子。美、英兩個大國都由女性當政府元首,這種態勢以往幾曾見過。

   除了英、美以外,德國近十年都由棉裏藏針的默克爾任首相,她幾乎可說是歐元區的真正領袖。再加上南韓的朴謹惠、台灣總統蔡英文、緬甸有實無名的真正領袖昂山素姬,還有IMF總裁拉加得。把這些女中豪傑加起來,影響力豈止半邊天咁簡單!

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美國選戰變成真正「戰爭」


  兩宗黑人無故被白人警察射殺的案件讓我想到「烈血暴潮」(Missippi Burning)這齣舊電影。電影並不是杜撰的故事,而是建基於六十年代初密西西比州發生的真實故事。那時正是黑人民權運動的另一次高潮,馬丁路德金四出演說,推動種族平權,不少人包括白人學生積極參與義工行列,在依然厲行種族隔離的南部州份努力遊說居民接受平權概念。但當地人包括執法人員並不領情,反而認定他們是滋事份子。就在幾位義工開車離開某市到其他地方繼續巡迴宣傳時,他們被當地警察截停,被射殺然後埋屍沼澤,人間蒸發。後來聯邦政府出動FBI及大批國民警衞軍地氈式搜索才找回他們的屍體,進而揭發地方執法人員蓄意殺害義工,而市長則包庇他們。可在他們被捕及上庭的時候,這些警察沒有半點悔意,堅持自己是在維護治安,對付trouble maker

  五十年後的今天,美國一些地方警察仍有這樣的思維,仍把黑人視為潛在的trouble maker,必需對他們先發制人,甚至格殺勿論。而儘管零八年美國已選出第一位黑人總統,種族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黑人白人間的緊張關係其實始終沒有真正改善,激烈的對峙仍然有一觸即發的危機。

 話得說回來,黑人白人矛盾在美國歷史上真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從立國開始就一直困擾着這個國家。二百四十年前當開國元勛如華盛頓、傑佛遜等設計國家藍圖時,黑人(黑奴)如何處理成了一個爭持不下的問題,有的代表要求廢奴,讓黑人成為自由民,但擁有莊園的南部地主仕紳卻反對,認為黑奴是他們的財產,「解放」黑奴等同剝奪私產,他們絕不同意。最後為了維持各州團結共抗英國,美國憲法沒有處理黑奴問題,含糊其詞由各州自行決定。

  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黑奴問題終於成為南北兩邊最尖銳的矛盾,逐步工業化的北方州份認為解放黑奴既人道又符合經濟效益,南方各州則繼續堅持黑奴是白人私產,不容剝奪。最終在林肯推動解放黑奴的時候兩邊正式爆發戰爭。這場內戰之慘烈冠絕美國戰爭史,四年間共有超過七十萬人陣亡,比兩次世界大戰美軍的死亡人數還要高一大截。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國會成功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讓黑人跟白人享有同等的法律權利。

  只是,戰爭沒辦解決問題,新憲法條文也未能從根本改善黑人的處境,各種各樣的歧視、排斥、阻隔仍然禁之不絕,特別在州、郡、市等地方政府層面,黑人根本沒有享受到法律上的保護,連投票權、參選權也得不到,更遑論社會上真正的平等對待及包容。即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CNN著名黑人主持遇到警員截查時也得特別恭敬謙抑,以免被丟難以至射殺。

  當然,世紀老問題忽然又再白熱化有別的原因,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不斷挑撥離間是近因,白人選民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則是近二十年來不斷積累的情緒。過去,白人選民向佔大多數,主宰兩大黨的政治取向包括誰人當總統候選人。但這種壟斷的情況已成過去。白人選民在關鍵州份起不了作用,有色人種選民特別是黑人反倒成為決定性的族群。奧巴馬過去兩屆能成功在總統大選中獲勝,黑人的壓倒性支持居功至偉。對不少白人選民而言,這個轉變不易接受。

  到特朗普參與選舉,這位「臭口」大亨打的是「種族牌」、「仇恨牌」、「暴力牌」,不斷煽動對不同種族、宗教的歧視,還鼓吹以暴力教訓這些膚色、宗教、意見不同的人。當這種politics of hate 不斷發酵,不斷在傳媒、社交媒體毫不修飾轉發流傳時,幾個世紀的宗教、種族舊仇新怨自然容易浮上表面,有個別人包括執法人員採取過激行動就成了難以避免的事,並且容易演化為暴力報復循環,停也停不了。

  未來幾個月,美國選戰進入高潮,特朗普只有更放手大打「種族牌」、「仇恨派」,再發生血案實在大有可能,令今年選戰成為名符其實的戰爭。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在莎翁故郷看「脫歐」


  採訪脫歐公投的時候除了蘇格蘭和威爾斯外,還特地到雅芳河上的史特拉福(Stratford upon Avon)作為其中一個落腳點。選這地方沒有別的理由,只因它是文豪莎士比亞的故鄉。要數英格蘭本土,這個小鎮肯定當得上。

  二十多年前到過小鎮一次,印像不太深刻,只記得雅芳河風光明媚,兩岸旁綠樹成蔭,是散步的好地方。不過,遊客實在多,四處都擠,總覺得少了點文豪故居的悠閒。這一回黃昏後才到,日間旅行團都走了,小鎮少了聒噪喧鬧,多幾分點恬靜閒適,可以從容在河邊走走,借繾綣不落的夕陽欣賞幾百年的古老建築物,發一下思古之幽情,委實不錯。

  遺憾的是沒有能買到劇院的票看翁名劇,那天演的可是「仲夏夜之夢」呢!要是能在莎翁故鄉劇院看他的不朽名作肯定看得更有領會。也許,這會是下次再訪的理由。

  見慣遊客、外來人的Stratford居民對留在歐盟倒是不熱衷,跟當地人閒聊,他們都覺得在離開歐盟不影響生活,反倒擔心歐盟滲入越來越多東歐南歐國家,還讓他們的國民隨時移居,擔心古鎮面貌與氣息會逐步褪色。

  我說,小鎮遊人全世界各地都有,早已像是名符其實的小「聯合國」,怎麼還擔心移民呢?他們說,遊客像流水,來了就走;移民可不一樣,會落地生根。遊客再多Stratford還是老樣子,甚至越發不會變,以免失去吸引力。移民卻肯定帶來不同文化及生活習慣,老居民接受不了,還可能刮掉古鎮風情。還是脫歐好了。

  脫還是不脫果然各有難唸的經。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黃雀在後

  英國政壇因脫歐公投而引發的內鬥真的比任何鬥智電影、美劇更好看。公投脫歐後,一臉不覊的前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聲勢大振,各方滿以為他既成功透過公投打敗卡梅倫,首相之位該垂手可得。大概他自己也以為勝券在握,開始扮statesman,呼籲大家團結,不分留歐、脫歐派(有點像梁振英當年說建立香港營),為美好的未來打拼。

  才不過幾天,跟他一起力爭脫歐又是他競選大腦的三十年好友Michael Gove忽然來個陣前變卦,狂踩Johnson不入流及不是首相料子,改為自己參選,還大力把支持Johnson的人拉走,壯大自己的聲勢。更抵死的是,這位Gove特地選在Johnson宣佈參選首相兩小時前才發出消息,把Johnson完全蒙在鼓裏又殺個措手不及,弄得Johnson連改寫會參選的時間也沒有,只能原稿照讀,願景照提。唯一改動是在最後加上一句:自己非適合領導國家的人選,就此告別首相夢。

  話得說回來,不必同情Boris Johnson,這位老兄同樣「殺人不眨眼」。當倫敦市長時他拼命跟歐洲各國加強聯繫,口口聲聲要令倫敦繼續成為歐盟「心臟」。可為了拿取首相之位,打倒帶領保守黨贏得兩次大選的卡梅倫,Johnson不惜打倒昨日的我,全力投身脫歐陣營,伙同排外、民粹的英國獨立黨(UKIP)領袖大力唱衰歐洲及卡梅倫這位相識多年的老友,不住說卡梅倫及他的政府把英國主權拱手交予歐盟官僚。既然Johnson為了上位不惜講大話又出賣朋友,其他人用同樣的方法對付他只能說是「打死無怨」。

只是,好端端的英國就在這場黨內權鬥中變得對立撕裂,前途未卜!

2016年7月6日星期三

勇武龜縮


  今年七一大遊行氣氛說冷不冷,說熱不熱。人數嘛,民陣說有十一萬人,數字大概有點水份,但三、四萬人還是有的。到了這個抗爭前景不明,沒有具體目標的時候,幾萬人冒着酷暑上街算是很不錯的了。

  傳媒觀察,今年遊行大部份市民走到金鐘就離隊直接到地鐵站離開,沒有到終點集會。這其實一點不奇怪,以往大遊行,市民也往往在接近終點的地鐵站就離開,反正主要訊息特別是對689的不滿已渲之於街頭,到終點大台再喊口號的作用不大。更重要的也許是,終點大台的集會如何發展大家都不知道,要是再有後續行動以至激烈行動,參與遊行的市民未必願意捲入。既然遊行表態初衷已達,為免節外生枝,在終點前地鐵站順道離開實在正常不過。

  不過,最可鄙、「最笑大人個口」的行動肯定要數本土如青年新政、本民前等搞的甚麼七一包圍中聯辦行動。他們不支持大遊行卻又搞街站籌款已教人不齒,晚上打鑼打鼓說發動千名黑衣口罩人包圍中聯辦變成no show更是可笑之極,只能反映他們網上口頭勇武,實則無心、無力。

  他們解釋,是因為警方部署太嚴密、警力太多大家不能現身所以行動夭折,又不及通知市民。可這些勇武本土派不是說抗爭無底線又口口聲聲要打倒暴政及暴政爪牙如警察的嗎?怎麼遇上大批警察之時卻龜縮不敢蒲頭,連出席集會也不敢。這實在是窩囊廢,還好說民主派和理非無用!人家至少敢站出來發聲,這些本土卻只能躲在暗角,一見警察就竄走。

  這樣的勇武,真厲害!

2016年7月4日星期一

英國脫歐權鬥比莎翁名劇好看


「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是文豪莎士比亞名劇,多幕演出都劊炙人口,其中凱撒被刺一幕更是扣人心弦,臨終前看到混在叛徒身邊的好友Brutus,凱撒問他:"Et tu, Brute!"(You too, Brutus ?),導盡了他被好友背叛的悲涼。上星期四早上當前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看到三十年好友兼脫歐陣營親密戰友,司法部長Michael Gove突然公開批評自己不是當保守黨領袖及首相的材料,宣佈自行參選黨魁後,不知他有沒有同樣低迴"You too, Michael",然後接受自己的首相夢想就此「被殺」!

  當然,莎翁名劇大底把歷史戲劇化了。凱撒被殺時肯定一片混亂,他有沒有說話,有誰會聽到他的遺言只怕誰也說不準。約翰遜至少比凱撒幸運,他還可以如期開記者會,先說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包括脫歐後英國將如何美好,他將如何為國家打拼之類,最後才帶三分無奈宣佈自己不是領導國家應付危局的人選,就此跟首相大位擦身而過。

  話得說回來,約翰遜也不該批評Michael Gove背叛他的做法太心狠手辣,畢竟在「脫歐公投」一段他對付首相卡梅倫的手法也差不多,同樣不顧多年朋友情份全力為脫歐造勢,希望以此羞辱卡梅倫迫支持留歐的他退任,讓自己抄捷徑成為首相。現在約翰遜準備「黃袍加身」之際,「好友」Michael Gove突然在他背後插刀,令他好夢成空。這只能說句「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沒甚麼好抱怨了。

  翻一下保守黨內鬥的歷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事例不少。九零年鐵娘子戴卓爾夫人眾叛親離,惹來「金毛獅王」夏舜廷(Michael Heseltine)出馬挑戰。當夏舜廷逼得鐵娘子退選並以大熱身份角逐黨魁時,形勢忽然轉變,不同派系包括原來鐵娘子的支持者集中力量支持選舉期間「牙痛」(難知真假)沒再露面的好好先生馬卓安。最後,馬卓安成為各派可接受的人物順利成為首相,發動倒鐵娘子行動的夏舜廷則只能接受副首相這安慰獎,始終跟首相之位無緣。

  不過,約翰遜退選對保守黨及脫歐陣營始終是個bombshell,大大打亂了卡梅倫下台後的政治生態。原先由約翰遜統一全黨的計劃不能實現,重回群雄角逐的局面。目前共有五名候選人出線角逐黨魁之職,大熱門是內政大臣,屬於低調「留歐派」的文翠珊,還有屬於疑歐派的「約翰遜殺手」Michael Gove,兩人雖能出線端視黨內各派系如何協調妥協,行將退任的卡海倫大概也有一些影響力,至少可以力阻他最反對的人(可能是Michael Gove)出線,造就文翠珊成為鐵娘子後第二位女首相。而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文翠珊及Gove兩邊經過交涉來個power sharing交易,由文翠珊出面收拾外交殘局,Michael Gove則掌握內政實權,有點像前工黨政府由貝理雅主外,白高敦主內的格局。

  不管保黨的內鬥可以協調解決還是生死角力到九月,未來幾年新首相、新政府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對外方面,歐盟多國政府以至歐盟官員表明英國不可能指望「公仔我贏字你輸」般借脫歐拿好處,她必需在共同市場及人口自由流動之間作選擇,不能既要進入歐盟市場又阻擋歐盟成員國公民自由到英國工作、生活。這個無情的現實新政府如何面對,如何告訴即將身受其害的老幼英國人實在是難題。

  此外,今次脫歐公投英國幾乎開罪所有西方盟友,從柏林到巴黎到華盛頓不是搖頭嘆息就是不以為然,有的更是既頭痛又憤怒。新首相如何修補跟盟友的關係,如何重建英國是個可靠的盟友更是困難。弄得不好,英國的處境就不是十九世紀的「光榮孤立」,而是「孤身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