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六、七度低溫在城門河畔練跑,感覺比在挪威極地跑十公里更冷,也許是擋風禦寒的準備不足,低估了吐露港來的寒風。還好幾公里後總算適應過來,順利跑了十五公里左右。本想待有點陽光才來長課,只是過幾天要跑渣打半馬,不好好做點準備是不行的。
有些朋友知道今年改跑半馬後老跟我說,「你跑過咁多次全馬,今次easy job啦!」我急忙解釋,長力這回事需要不停鍛鍊才能保持,不管跑過多少次全馬,只要稍微減少訓練,長力立時下降;假如停跑一會,更需要重新上路,由零開始。自膝蓋手術後跑的都是中、短課,沒有超過十五公里的,星期天跑半馬恐怕後勁不繼,基本訓練還是做足d好。
在報上、網上看到不少批評、嘲諷、惡搞渣打馬拉松的文字,有些跑友還說今年將是後一次參加,以後再也不玩這個「原始」、「沒進步」的長跑賽事,專心往外闖。這些意見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沒有甚麼好多說的,倒很羨慕可以常常到外頭參賽的跑友;異地作賽的經驗實在難得,跑道、風土人情、食物、賽後活動(如浸溫泉)截然不同,跑前跑後都愉快非常。不過對我來說,渣馬還是不會放棄,有機會、能力的話仍會每年跑一趟。
怎麼看都算是渣馬老兵,第一次參加渣馬十公里是2000年,終點在覀九龍的深水埗運動場。沿途路線大多是無人地帶,來打氣的人寥寥無幾,拿回行李包頗費事,說原始實在原始得很。接著的十幾年每年都沒有缺席,有七次跑全馬。這許多年來要說渣馬進步不是事實,終點從深水埗改到金紫荊再轉到維園對跑手、支持者方便不少,來往、吃飯都容易得多。沿途大會補給、打氣義工也比初有進步。不過,譲我年復一年回到三隧多橋賽道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想在自己的城市,熟悉的街角、環境好好的跑,好好的用雙腳感受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京都馬拉松當然好,挪威Tromso 極光半馬也很特別,其他大城市從波士頓到倫敦到東京的馬拉松更是跑者的夢想。但她們不是香港,少了那份隨意和親切感。
就我作為一個跑者而言,能夠安全、輕鬆、方便的跑已是「小確幸」。星期天完成半馬後,明年還會回來,希望再來一次全馬。
盧先生享受了小確幸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