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
篋神
2015年9月27日星期日
圍攻 「首富」
「超人」果然失寵了!
這裏說的「超人」當然是香港首富、縱橫中港台幾十年的「李超人」。最近不到兩星期,內地官方傳媒、網站先後三次發表評論員文章,對他的「撤資」動作指手劃腳。有的說他賺夠了中國人的錢,現在反臉不認人,以行動包括走資唱淡中國。有的則表面擺出一副「冇所謂」的態度,說李超人代表的是舊經濟舊思維,中國已崛起,不必在意這些舊思維的商家離去,因為有大量新的首富、巨企出現,少一個李嘉誠天不會塌下來。也有的扮持平,說人各有志,李超人要去就由他去好了。
幾種態度,幾種心態輕重有別,但其實都充滿一種不是味兒的心態,有點酸溜溜,說不介意只怕是口不對心,實在則非常介意。撇開介意的程度不說,中國官媒一再拿撤資造文章是很奇怪的事。超人在內地投資不少,慈善、教育事業投入的資金數以十億元計,即使不計統戰價值,像這樣的一號人物也該表揚尊重而不是冷嘲熱諷。
再說李超人跟中共最高層仍有交情,習大大雖未跟他單獨面談請教,至少在接見香港各界時也特別重視他。現在官媒居然來個「反李」大合唱,只能說明中共高層或部份黨國系統的人對超人「撤資」很不爽,覺得要教訓一下。
其實這樣的心態很要不得。商人投資主要不是報國,而是利潤及前景,中國經濟明顯在「熄火」,成本高漲之餘風險卻大增,再加上行政、政治措施極度「暴力」,不按遊戲規則辦事,這些都令中國投資價值大降,聰明如「超人」自然不會後人,趕緊減少在中國的業務計劃以免影響旗下企業的發展及令股東損手。
至於說他過去幾十年借中國發展賺了不少,不應輕言撤資,這只是政治掛帥死要面的說法。「超人」或其他港商進入大陸投資風險不少,付出了真金白銀押注,賺錢當然好,可虧了誰也不會同情可惜。既是公平交易明買明賣,就不要再說甚麼忘恩負義之類的話好了!
2015年9月26日星期六
重逢
今次到愛丁堡走一趟特地約了當地朋友聚一聚,互相了解一下蘇格蘭跟香港兩地的新變化。上次碰面是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時候,朋友是堅決的獨立派,衷心希望能打動猶疑的蘇格蘭人勇敢的自立門戶。香港那時佔領運動仍在醞釀期,大家既預備大幹一番,又希望有奇蹟出現831決定可以改變,不必真的走向公民抗命。可惜,兩地都沒有奇蹟出現,蘇獨公投輸了近十個百分點,未能成事,朋友心痛得在牀上躲了幾天,不願見人或看新聞。而香港則只有落閘政改,促發79天的佔領運動。
一年過去,朋友已從獨立失敗的陰霾走出來,但卻慨嘆蘇格蘭的變化來得更快更全面,獨立公投失利沒有令這個高地國家的變動停下來,原來在蘇格蘭有相當實力的工黨在五月大選「一鋪清袋」,變成無足輕重的組織,甚至整個黨都有些潰不成軍的味道。朋友說,這樣的變化將令主張獨立的力量進一步壯大,令蘇格蘭跟英格蘭等的隔胲更大,也許不到幾年再有一次獨立公投也說不定。
香港過去一年也有變化,但基本上是公民力量在退潮。不管甚麼團體、組織搞的活動都沒有多少人參加,民主派、民間團體、學生組織互相攻訐的情況則變得普遍。倒是在「共同敵人」轉弱後,建制派內部越來越多「鬼打鬼」的情況。但不管怎樣,一年過後香港不但停滯不前,還充滿各種倒退的現像,較人擔心不已。
朋友回歸前來過香港一趟,覺得是個decent及令人舒服的城市,希望能至少保持這個樣子。我禁不住帶點苦笑跟他說,decency在香港已成稀有品質。掌權的官員、政經精英已沒有decency的概念,只懂弄權濫權,朋友恐怕要失望了。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震驚
看到那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說甚麼特首是「中央政府之下,特區三權之上」的說法實在震驚。震驚倒不是因為這意味特首將會變得「冇王管」或無法無天,因為這樣的事不會發生,也不可能發生。小小一個特首,北京官老爺們根本不放在眼內,直通北京的香港「大孖沙」也不可能給他這樣一個崇高的位置或形同無尚的權力。
震驚是因為這位看似見過一點世面、年紀又不算老的駐港第一把手居然滿腦子封建思想,還在想着甚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春秋大夢。
不管怎樣看、怎樣說,特首都不過是整個政治秩序、體制內的一員,必需在體制內按法律、規範及潛規則行使權力,不可能存在凌駕、超越體制或法律的情況。即使在中國這個政制原地打轉的國度,她的五代中央領導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也不過是核心而已,也只要求黨員、幹部團結在他周圍,沒有人敢說他們超越黨內體制,凌駕黨、國家、人民代表大會之上,以免讓人覺得中國回到強人政治、個人崇拜的時代。
若果連習大大也不敢僭越,讓人捧為凌駕體制之上的特殊人物,小小的張曉明憑甚麼把689捧上「神枱」呢?
偏偏張曉明連這些基本政治倫理都不懂,都不管,還在玩起毛澤東時代把個人、個別領袖捧上天的遊戲。這種返祖、倒退及不合時宜的想法出現在北京駐港第一把手身上,反映北京駐香港官員比內地官員還要保守落後,追不上時代,這怎不令人震驚!
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
政壇老兵
西方發達國家其中一個優點就是年齡歧視的情況很輕微,幾乎可以說沒有。老牌演員不管男女一樣可以當主角,最好的例子男的如羅拔迪尼路、辛康納利;女的如梅麗史翠普及演英女皇的海倫美雲,歌手也一樣,八十年代爆紅的麥當娜現時仍屹立不倒。
政壇同樣如此,在香港已有資格領取長者咭的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莉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大熱,幾乎可說沒有對手。共和黨方面,目前民意支持度最高的Donald Trump 年近七十,比希拉莉還要 senior,可這位「長者」不但咀巴不饒人,所引起的熱潮更是幾個月不散,誰也不能抹煞他成為共和黨候選人的機會。
再看看英國。工黨選新黨魁,四人角逐,結果由年紀最大(66歲)的Jeremy Corbyn勝出,擊敗三位比他年輕20年的對手。這位Corbyn先生近三個月來幾乎走遍英國大小市鎮,辦了幾十場town hall meeting或諮詢會。每次諮詢全都幾乎坐無虛席,參與的人非常踴躍,最有趣的是,來的人不是跟Jeremy Corbyn 同代的「長者」,而是八、九十後甚至剛進大學的年輕人,他們對這位敢於提出跟主流意識型態(自由市場、美國主導、實權政治)不同的政治人物甚有興趣,認為他少了那份千頭一臉的滯膩感。
當然,西方社會能接受、支持Corbyn 這樣的「政治老兵」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慷慨或敬老,而是因為這些「老兵」特立獨行,敢於不隨波逐流,願意挑戰習見成見。若果少了這樣的擇善固執,即使是小伙子只怕也難以殺出一條血路。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煙花中的警報
不知是誰出的餿主意,居然想到在十一國慶煙花滙演搞甚麼抗戰七十周年紀念的花式,還煞有介事說要弄些警報聲響,讓香港市民緬懷當年慘況。
可是,十一這個日子跟抗戰毫無關係,既不是抗戰開始,也不是勝利的日子,只是中共建政的紀念日,為甚麼要跟對日抗戰扯上關係呢?雖然,已故中共最高領袖毛澤東曾說過,沒有日本侵略中國,沒有日軍牽制大量國民黨軍隊,中共不可能坐大,更不可能奪取政權。但這樣的話對現在中共當權者而言非常政治不正確,誰也不想再提,更不要說拿十一跟抗戰勝利混在一起。那些想在十一煙花滙演搞抗戰紀念的人很可能擦錯鞋,反而揭了中共的瘡疤。
退一步看,十一放煙花是為了慶祝,是讓市民輕輕鬆鬆享受節慶氣氛,在維港兩岸欣賞星空下、萬家燈火映照的煙火。大家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就好了,為甚麼要弄得那麼沉重,要跟戰爭混在一起呢?難道主事人想把煙花弄成炮彈臨頭的恐慌。
至於放煙花時配上空襲的警報聲以加強震撼效果,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但空襲警報聲響的確震撼人心,弄的不好或聲響太大的話真有可能引起恐慌及亂子,輕則令看煙花的數以十萬計市民覺得掃興,亂作一團,重則嚇得大家亂作一團互相踐踏,後果不堪設想。
北京的大閱兵已把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歷史事件消費殆盡,已把歷史扭曲得不成樣子,十一煙花贊助人就行行好,不要再借機抽水擦鞋,熱熱鬧鬧放個煙花就好了。
2015年9月12日星期六
回看李光耀的"fireside chats"
上回到新加坡訪問王賡武教授時來去匆匆,沒有太多時間蹓躂這個城邦,倒是在新加坡國立歷史博物館逛了一圈,在附設的小書店中找到一本有趣的書:"The Battle for Merger"。書其實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電台廣播演說稿結集,除了文字外還有當年的原聲演說CD,聽起來頗有點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爐邊漫話(fireside chats) 的味道。
這些電台演說是1961年李光耀及人民行動黨全力推動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的宣傳戰重要材料。那時新加坡仍是英國殖民地,新加坡內部對獨立及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意見不一,由李光耀領導的自治政府決定以公投作決定,李光耀等支持加入馬來西亞及脫離英國統治,他的部份前黨友、同志特別是跟馬共有聯繫的工會代表則反對;他們認為脫離英國便失去反殖這面旗幟的保護,難以爭取對馬來西亞心存疑慮的新加坡華人的支持,不但無法壯大實力,更可能逐步被陰乾。
在十二篇演說中,李光耀其中一個重點是反共。他花了很多篇幅、時間闡述部份工會領袖其實不是工會代表,而是共產黨幹部,他們披着工會代表爭取權益的外衣作掩護,實際上是在搞分化,希望爭取對馬來人有疑慮的華人民眾支持,令新加坡向左走甚至成為共產陣營在馬來半島、東南亞的立足點及跳板,令區域分化動盪。
李光耀及人民行動黨是為了清黨及清除異己,還是真的面對共產勢力滲透威脅大概還得更仔細的歷史研究才能判定,但對志切爭取加入馬來西亞的李光耀而言,挾華人支持的左翼工會領袖是最大威脅,他花大量精力針對他們的訴求作宣傳戰實在不奇怪。
李光耀版 "fireside chat"的另一個重要課題是種族,是佔新加坡七成半人口的華人身份、國籍及國家認同問題。馬來西亞(或當時的馬來亞聯邦)是以馬來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的加入一方面會大大影響整個馬來西亞聯邦的人口比例,令華人數目跟馬來人變得非常接近,不少馬來人及馬來人政黨對此都忐忑不安。另一方面,馬來西亞政府的一些馬來人優先政策如公務員要以馬來人佔多數的做法也令新加坡民眾有憂慮,擔心自己變成二等公民,不但影響不了政府施政路線,連原有的一些保障例如較完善的勞工保障、公平的市場秩序等也會失去。由於華人選民在公投中佔多數,他們的顧慮成為公投勝負的關鍵,李光耀自然要花大量唇舌表明未來的中央政府只負責國防、外交及國家安全,其他內部事務如教育、勞工則由新加坡人自己決定。
書還收錄了當時其他重要文件及政治人物的演說,包括跟李光耀達成共識同意新加坡可以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的大馬總理東姑鴨都拉曼。東姑為了助李光耀一臂之力,在馬來亞國會發表演說,表明歡迎新加坡加入聯邦政府外又強調新加坡人現時享有的一切權利如自由選擇職業、接受華語教育、商業活動、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等都不會有任何損傷。不過,東姑在演說中也說得很清楚,馬來亞或馬來西亞永遠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加入聯邦的人要接受這個事實,不能冀望改變這個屬性,並得尊重這個國家的三個支柱:馬來王室 (Sultan),馬來語、伊斯蘭教。接受這個前提,新加坡才能成為聯邦一份子,才不會甩出去。
後來李光耀及人民行動黨努力在馬來西亞其他地區擴大影響力,東姑及馬來人政團認為他威脅着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到1965年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終於把新加坡踢出聯邦,殺李光耀一個措手不及,而這些演說則成了新加坡建國的部分「前傳」。
近期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政局不約而同都有變動。新加坡昨天舉行李光耀過世後第一次大選,馬來西亞上月底則出現了反對總理吉布的大規模「佔領」集會。大馬的反對派集會雖主要由貪腐問題引起,但參與者以華人為主,而貪腐的根源也源於對馬來人的特殊保護政策。至於新加坡大選,族群如何共處,公民跟移民如何融合也是主調。顯見五十年過去,種族、族群如何相融共處仍是星、馬地區的重要課題,必需回應正視,就像當年的李光耀、東姑一樣。
(原刋信報 EJ Global plus 版)
延伸閱讀:"The Battle for Merger", Lee Kuan Yew, Strait Times Press, 2014
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
鐵娘子的柔情
大群難民從匈牙利、奧地利湧入德國的情境有點眼熟。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下前,大量東德難民也是取道匈牙利到奧地利,而西德則大開中門接收他們;正是這股停不了的人流加速了東德共產政權的崩潰,並成了整個東歐集團瓦解的前奏。當時仍是東德一個普通職業婦女的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今次難民潮大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吧!
也許因為默克爾經歷過難民潮,對難民苦況有血肉的體會,她在今次歐洲難民危機中表現果斷不凡,充滿人道主義的寬仁,不但很快就同意大幅增加德國收容難民的配額,還立時撥出60億歐元予地方政府作為補貼額外支出之用。
老實說這樣做不容易,在歐洲反新移民浪潮此起彼伏,經濟又未擺脫危機之際,不少歐盟國家不要說吸納新難民,甚至連已移居當地的新移民也想趕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在五月大選中得票達12.6%的英國獨立黨(UKIP)就是以反對新移民及削減移民福利主打,支持度還一直上升。其他如法國的極右國民陣線,奧地利的自由黨都是類似的貨色。德國本土近期也發生過襲擊新移民社區的事件。在這樣的政治氣候下默克爾敢於帶頭增收中東難民,不怕內部政治壓力,不理得失選民,實在難得。
在希臘債務危機中鐵娘子立場真是堅如鐵石,可原來她的心不是鐵造的。倒是英國從首相卡梅倫到其他官員都一臉窩囊,在危機面前左顧右盼,兩相比較實在高下立見。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勁揪
賽前的風風雨雨、「久」還是「狗」的風波都不要緊,重要的是香港隊拚盡全力,在強隊卡塔爾身上取得兩個入球。假若補時多幾分鐘,香港隊趁卡塔爾亂作一團追平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不管怎樣,只能說一句:「香港隊勁揪!」
畢竟是比賽,不能說勝負不緊要,甚麼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更是bullshit。球員、運動員落場比賽想的就是贏,就是不想輸。論實力,香港隊除了主場之利外沒有甚麼優勢,但過去兩場賽事包括9‧3抗戰及星期二的比賽,香港隊至少打出了想贏不想輸的決心和氣勢。「9‧3抗戰」的銅牆鐵壁固然出色,對卡塔爾在落後三球下追回兩球更是難能可貴。
落過場踢波的人都明白。落後一球時大家都能保持鬥心、雄心,有一股想追平的勁。到輸掉第二球這股勁登時大減五成甚至更多,要是短時間內不能追回一球拉近距離,雄心會比沙漏流失得更快。再多失一球,鬥志便會崩潰,越踢越亂變成攻不銳守不穩、前鋒浪射,後衞亂傳,再多輸兩球的機會比追回兩球的機會大得多。
星期二的香港隊卻不一樣。輸掉第三球後球員不是互相埋怨,也不是慌失失,反而更放、更盡力,彷彿連最後一滴精力都用上希望追近甚至追平。就是這股勁入了一球再入一球,把比分追至三比二,弄的人人興奮莫名,盼望奇蹟出現。
奇蹟最終沒有來,但曾經長時間「元神出竅」無心爭勝的香港隊回來了,就像「少林足球」的師兄弟那樣,大家都回魂了,再次展現香港的can do精神。
2015年9月7日星期一
日、德投降前的掙扎與選擇
「日本最長的一天」是齣難得的好戲,內地那些所謂抗戰「神劇」實在沒法比。人家沒有那份幼稚的民族主義狂熱,沒有那份無根據的自鳴得意。人家有的是對戰爭的內省,對國家、國運國體的反思,還有對歷史的尊重。
仔細了解一下,原來「日本最長的一天」是以著名昭和史學者半藤一利的書--「日本最漫長的一天」為藍本。人家半藤一利及團隊花大量時間取證及訪問仍能找到的相關人物包括天皇侍從如德川義寬、戶田康英等,盡量找尋可靠及第一手資料,最後在一九六五年成書,並在九五年二戰結束五十年再版。既然有嚴謹史學著作為參考,又有歲月的沉澱,難怪「日本最長的一天」如此紥實緊湊。喜歡電影的人該找半藤一利的書看看。
喜歡大歷史的人總覺得歷史進程被某種人不能控制的力量推動,有的認為是生產力及生產關係的變動,有的認為是某種意識型態作崇。看過「日本最長的一天」後你不能不重新思考人的因素、偶然因素、偶發事件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到了一九四五年日本將會戰敗大概沒有懸念。即使日本軍大本營最主戰、最自欺欺人的軍官都明白國家是在垂死掙扎。問題是如何戰敗,是有秩序的落敗投降還是土崩瓦解變成無政府狀態再由零開始。
正是在這個關節口個人的因素起着重大的作用。天皇裕仁若果不接受波茨坦宣言及決定無條件投降,當時的日本軍方及政府根本無人能作出這個決斷,只能在「神風特攻」之類的無謂犧牲下繼續作戰,直至整個日本軍政系統、社會體系崩潰為止。
若果陸軍大臣阿南不是堅決頂住壓力,保住軍隊特別是陸軍指揮系統的統一,只怕日軍早已陷於分裂,出現叛變內戰的機會不能低估。又若果最後關頭發動「叛變」想脅持天皇的少壯派軍人成功,改行本土決戰以焦土迎擊美、蘇及其他盟國部隊策略的話,日本軍民政傷當然慘重得多,只怕更可能國不成國,有部份地方如北海道大有可能自此被蘇聯佔領,成為蘇聯領土,甚至比德國一分為二的情況還要糟。
事實上蘇聯的野心一點也不能小覷。從八月向日本宣戰以後,她不但全速向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推進,並且用強大的海軍重佔日俄戰爭時失去的庫頁島南部)日本稱為樺太),千島群島及毗鄰北海道的北方四島。若果日本繼續作戰,蘇軍直接開進北海道是免不了的事。以蘇俄對領土的貪婪,一旦佔領了的土地根本不會放手,即使後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願意讓日本重新立國,北海道也肯定永遠喪失,情況就像爭取了六十多年來能爭回的北方四島一樣。
忽然想到那齣講述二戰末年納粹德國投降前最後十二天荒誕光景的電影"Downfall "(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在這個最後階段,納粹德國最高層包括後來自戕的希特拉選擇的是玉石俱婪,以不惜犧牲平民的辦法迎接免不了的潰敗。最後不但死傷枕籍,國土大幅被佔,國家民族更一分為二。
日、德兩個國家,兩種選擇,兩種結果。比較一下她們投降前的掙扎教人更覺得偶然的因素、個人的決定在歷史進程中絕非無關痛癢。
「9.3抗戰」
好久沒有看足球賽看到那樣興奮、那樣投入了。
說的是上星期香港逼和中國的那場重要賽事。到最後加時的五分鐘拳頭揑得緊緊,眉頭皺得深深,生怕香港隊功虧一簣,最後關頭被中國隊入球,前功盡棄。還好港隊每一個人仍然集中精神,毫不鬆懈的死守着,沒有絲毫放鬆。到球證響起哨子的一剎那,緊張情緒才放鬆,崩緊着的臉放開了,換上的是禁不住的微笑。然後不斷發出Whatsapp跟朋友分享喜悅。
賽前幾乎所有輿論一致看淡港隊。有做體育版的朋友開出盤口,說中國隊大概會贏三、四球。國際足協事前的分析也估計中國穩佔上風,只要不輕敵就可以。事實上香港隊近十年來跟中國隊碰頭都是敗的多,和的少,贏的沒有。有的時候還會來個大敗,教人難以看好。
可就在一片看淡聲中,香港隊打出了教練賽前穩守突擊的部署,就像其他被看低一線的球隊一樣來個人肉長城,結果成功守住大門,以和局終場,讓總大部份球評家眼鏡碎盡。當港隊職球員走到香港球迷前躹躬致謝,振臂為自己的表現及成績高呼時,自己幾乎忍不住跟他們一直叫喊,把滿肚鬱悶污氣痛快的吐出來。
不少人拿「9.3抗戰」跟30年前的519勝仗相比,倒覺得這大可不必,也難以比較。重要的是兩場賽事港隊都打出身價波,爭氣波,沒有因被看淡而放軟手腳,打出了職業球員應有的水平。
至於出言侮辱港隊門將的內地球員只反映他的黔驢技窮及冇品而已,不需太介懷。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
習近平遇上美國「冰桶」挑戰
弄得整個北京比戒嚴更可怕、更密不透風的大閱兵終於過去了,那些全副武裝的士兵、武警佔領半個地鐵車廂的照片實在嚇人,難得北京市民沒有被嚇到,依然老神在在的悠閒坐車。
從閱兵的陣勢看,展出的武器不少,效能如何則難以確定,因為出廠的specification或演練時的表現跟實戰是兩回事,不能直接比較。至於步操的軍容當然整齊有序,畢竟大閱兵是專權國家如中國、俄國、北韓的強項,也是她們展示當權者的力量威攝人民的手法,每年或每隔幾年就來一次,以顯示政府的「強大」。既然訓練有素,排列的方陣及步操自然不會出亂子。
長安大街軍容鼎盛,熱鬧非常,天安門城牆上的外國貴賓陣容卻有點單薄,談不上熱鬧兩個字。當年二戰的盟國包括美、英及光復後的法國政府領袖都選擇缺席,周邊同受日本侵略的國家如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同樣只派官員敷衍了事。只有欠下習近平人情的俄國總統普京(上回習近平出席了俄國衞國戰爭勝利大閱兵)在城樓上,還有志切向日本顯顏色的南韓總統朴槿惠。嘉賓中更有聲名狼藉之徒如被國際法庭通緝的蘇丹總統。以外交成果來看,今次閱兵絕不能算是甚麼勝利,跟中國這個冒起中的強國毫不相配。
但最有趣也最重要的外交動作要數不在天安門城樓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他在大閱兵前夕的九月二日發出一份聲明紀念二戰正式結束七十周年(日本在1945年當天正式下降及接受盟軍統制)。聲明特別提到當前美日關係空前良好,同盟強固,還把這種從死敵變戰友的改變說成是國際社會不計前嫌重新修好的典範。奧巴馬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over the last 70 years stands as a model of the power of reconciliation: former adversaries who have become steadfast allies and who work together to advance common interests and universal values in Asia and globally."(日美過去七十年關係的變化是國家修好的模範:原本的死敵變成盟友,大家聯手在亞洲及世界爭取共同利益,推動普世價值。)不僅這樣,奧巴馬還申言將繼續強化日美同盟關係,結成戰略伙伴,並預期這樣的合作將會在未來幾十年繼續發揮作用。
在中國的閱兵大show前夕大談日美修好已有點不給面子,還要大談雙方未來將會強化戰略合作關係肯定更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是味兒。對中國政府來說,加強日美同盟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抑制中國的影響力,防止中國衝出由日本到台灣到菲律賓到印尼的第一島鏈,要避免中國改動二戰後七十年的格局及力量平衡。從聲明的時間內容看,奧巴馬的話實在充滿針鋒相對的味道。
當然,美國政府肯定是有意向中國政府放話,向她說明二戰大戰雖然過了七十年,但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亞洲及國際秩序不會輕易改變,美國已準備好跟盟國包括二戰後才建立的同盟一起努力應對新挑戰,這新挑戰就是中國的崛起。
在中國而言,大閱兵本是展示軍力、外交實力的場合,本想藉此吹起改變亞洲及國際秩序的號角聲。現在美國公開唱反調,高舉當年戰敗投降的日本是盟友伙伴,強調雙方將長期合作推動普世價值。這不僅僅是向中國潑冷水,簡直像來個「冰桶挑戰」,一盤冰水淋在習近平頭上。
欺負弱小
看到匡智會有導師以暴力對待智障學員的消息只覺痛心又傷心。這可是個專門服務智障人士的福利機構,職員、導師除了有豐富經驗幫助智障人士外,也該對他們有一份特別的理解與同情。怎麼可能會弄出這樣的事、這樣的人呢?
認識匡智會這組織已有一段時間,也光顧過該會辦的Cafe,Cafe中不少侍應、工作人員都有輕微智障,但Cafe算是run得井井有條,讓人吃得舒服外也看到智障年青人以及機構的額外努力。今次出這樣的事不但大大損害這機構,只怕也會影響幫助智障人士的服務並加重家人的憂慮與負擔。
香港對有特殊需要孩子的服務、支援從來不夠,有朋友就因為孩子有特殊需要而不得不辭掉工作,東奔西走為孩子找合適的學校、服務,籌謀孩子未來可以走的路。只是,這方面的憂慮只是個開始。到孩子逐步成長,從小學升到中學(不管是在特殊學校還是融入一般學校),父母要面對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各種轉變、風險甚至危險。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來說,身體發育跟其他方面包括腦袋、情緒控制不成正比時,他們日常生活面對的衝擊更大,父母需要擔心的事更多,因為一般人對他們的耐性將進一步減少,有些心懷惡念的還會欺侮、傷害他們,教父母枕食難安。
到孩子長大成人,父母開始步入晚年,他們不得不開始擔心自己離去後「孩子」誰來照料,誰來幫忙,誰來在必要時伸出援手。本來,專門幫助智障人士的福利、志願機構是lender of last resort。現在連最後一根稻草都出事,壓在這些父母肩上的擔子重得大概把他們的脊樑也壓彎。